呕吐十八: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呕而胸满者,中气虚寒,胆胃逆升,浊气填塞于膈上也。吴茱萸汤,人参、大枣补中而培土,茱萸,生姜,温胃而降逆也。

1胃为阳腑,寒则不降。呕者,胃寒而气逆也。此是胃器之寒。可以理解成物理之寒,如吃冰块冷饮,食寒过冷,导致的胃器伤寒。而胸满者,就是胃不降浊,浊气上逆,胸膈壅满也。胸满者,也可以理解胸痞。吴茱萸温胃寒以降逆,生姜温胃寒以降逆,人参大枣,补中而化气。

黄师解“中气虚寒”者,此就是胃寒之义。此属阳明六十,中焦之寒。

2《伤寒》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与本条《金匮》提纲是互文。本条提纲已说明,呕吐之理,是因胃寒。

胃为阳明,阳盛之地,食冷伤寒,胃寒不降,则呕而胸满,总因胃寒。

3《长沙药解》吴茱萸;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吴茱萸辛燥之性,泻湿驱寒,温中行滞,降胃逆而止呕吐,升脾陷而除泄利,泻胸膈痞满,消脚膝肿痛,化寒痰冷饮,去嗳腐吞酸,逐经脉关节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种寒痛,熨胁腹诸癥,杀脏腑诸虫,医霍乱转筋,疗疝气痛坠。热水洗数次用。

《本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一名毅。生山谷。

论;此属胃寒之呕。阳明篇六十,中焦之寒。

呕吐十九: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与厥阴二十六相同)

此段见《伤寒*厥阴》。胃气上逆,浊阴翻腾,则生干呕。肺气郁阻,津液凝滞,则生涎沫。浊气升填,头上壅塞,则苦疼痛。肺胃之上逆,根缘中下之虚寒,宜吴茱萸汤,温补中脘而降逆气也。

1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此为胃寒而发厥逆,阴阳不交的厥逆之呕吐。阳厥不降,则干呕头痛也。吴茱萸汤,温脏腑之寒,以交济阴阳,则呕自止。胃为阳明,阳气最盛之地,食寒饮冷,阳明之阳伤,则阴盛而发厥逆,厥气上攻,胃寒气逆,阳厥不降之呕逆,胆火刑金则吐涎沫,浊气升填,太阳不降,头上壅塞,则苦头痛。此皆厥逆逆之证,厥阳不降也。胃腑虚寒,则阴阳不交,吴茱萸汤,温脏腑之寒,补中脘而降逆气也。

阳旺于阳明,阳明胃寒,则阴盛而发厥逆,此就是阴阳不交,厥逆之义。厥者,阴阳不交,阴寒下盛,阳厥上逆,总因脏腑有寒也。

论;本条为厥逆之呕。此同厥阴二十六。

这个吐沫之理,黄师解的真好。好多癫痫患者,就有吐沫这个症,却很难解释病理。癫痫患者发病时的口吐白沫,就是这个病理。癫风,中风偏瘫,虚劳等内伤里虚之病最能体现出中医的优势。

2郭雍曾说:“四逆而烦躁者,不问其余证,宜先服吴茱萸汤;四逆不见烦躁,宜先服四逆汤;四逆而下利脉不出,宜先服通脉四逆汤。”以上皆经验之谈,当记而不忘。《伤寒掣要》

呕吐二十: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 干姜 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胃寒而气逆也。半夏干姜散,半夏降其逆气,干姜温其中寒也。

1 此也为胃寒气逆之呕。中虚之呕。本方是煮散。

此方与小半夏汤方义相近,本方用干姜,用散。干姜偏于温补脾阳之不足,生姜偏于温胃腑之虚寒。

呕吐二十一:干呕而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三两芍药一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干呕而利者,甲木之贼戊土,胃气郁遏,不能容纳水谷,故下为泄利而上为干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甘草、大枣,补中气而益脾精,黄芩、芍药,清甲木而泻相火,半夏、生姜,降胃气而止呕吐也。

1 此为外感,太少合病之呕利。二阳合病,郁其胃腑不容,则见上吐下利也。上吐下利,亡津胃燥,此少阳欲传阳明也。

论:此为外感之呕,太阳少阳,二阳合病,胃逆不降之呕,少阳十二。本条或能治内伤,食寒伤中,则见胆郁之上呕,肝陷之下利。

附;本卷主要讲呕逆与下利。伤寒六经,俱有呕利,当知。简单归纳一下,方便学习参考。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十枣汤。   阳明经证,阳明虚证,俱有呕利,

少阳呕利,柴胡汤证。黄芩加证。 太阴呕利,四逆汤证。

少阴呕利,真武汤,猪苓汤。    厥阴呕利,乌梅丸,干姜芩连人参丸。

《金匮》本篇把所有的呕利说全了。也就是常见的呕利。

呕吐二十二: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汁一升半夏半斤此即小半夏汤,而分两不同。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胸中似喘似呕似哕,又复不喘不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烦乱而无奈者,胃气上逆,浊气翻腾,温温泛泛,心绪作恶之象也。生姜半夏汤,降逆气而驱浊阴。

1 胃气不降,浊气上逆,胸膈停瘀,肺胆郁迫,经气不疏之象也。似喘非喘是肺之郁,似呕非呕是胆木之郁,似哕非哕是胃之逆,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是乙木之郁,心火不足,不能爆发之义,此乃甲木之郁,阻乙木升发之路也。胃降则肺胆俱降,而病愈也。

论:此中焦不降,上焦壅满郁格之杂象。

呕哕二十三: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四两生姜八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干呕哕者,胃气上逆,浊阴涌泛也。肺气阻滞,郁生痰涎,遏抑清阳,不得四布,故手足厥逆。陈皮汤,陈皮生姜,降冲逆而行瘀浊也。

1 干呕哕者,是胃气之逆,呕而无物,只是痰饮涌泛,痰饮致呕,若手足厥者,则知痰饮阻滞隧道,清阳不能四达。陈皮汤主之。陈皮荡浊,生姜温胃降逆。

论;本条为上焦痰涌,致干呕哕逆。

  肺在上焦而主收敛,与肝在下焦而主升发,同样重要,不可忽视。

2 手足厥者,是脾胃之寒,当用温药,反用陈皮汤者,知是痰涌泛,阻滞清阳,不得四达也。上焦壅满之痰,阻竭清阳,不能四布,故见厥也。

哕逆二十四: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二斤竹茹二斤生姜半斤人参一两甘草五两大枣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哕逆者,中虚而胃逆也。橘皮竹茹汤,参、甘、大枣,补中而培土,橘、姜、竹茹,降逆而止呕也。

1 中虚胃逆,肺郁生痰,痰饮致呕逆也。陈皮竹茹汤,降逆止呕,逐上焦之痰以建中,复中气升降之常。

论;此为痰浊致哕逆也。也为肺胃郁格。痰从胃逆而来,痰郁则肺气不降,肺气失敛也胃气不降。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1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