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中医止血法rdquo
夏季白癜风治疗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629/4646652.html 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一旦不循其常,溢出于经脉之外,称为出血。 出血症即出血性病症。 有从上部溢出的如鼻衄、齿衄、咳血、咯血、吐血等; 有从下部溢出的,如尿血、便血、崩漏等; 有溢于皮肤肌肉之间的,如斑疹等; 有郁于身体之内的,如积瘀、血症等。 经验:首辨虚实,继辨寒热,再辨归脏属腑,还辨血与气的关系,最后确立治法。 敲黑板划重点:“中医急救止血法”建议收藏了 一、常用止血法对于出血的辨证,首当分清病理性质的虚实,区别实热、阴虚、气虚的不同,并须辨其脏腑病位,根据不同部位的出血,联系所属脏腑。 一般认为,阳络伤则血从上溢,阴络伤则血从下溢。 出血初期,多属实证、热证,血证病久,多属虚证,寒证。 血色鲜红,多属实证,血色淡红,多属虚证,血色淡暗,多为虚寒,血色紫黑,多为血瘀。 由于出血的原因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因此,在治疗时要区别对待。 根据前人治疗血证经验,归纳整现以下十种方法,现分述如下。 01 清热止血法本法用于气火上逆的出血证。 心、肺、胃的火热炽盛以致气随火升,血随气逆,因而引起的出血,治宜清热止血。 适应症:血证初起,因气火上逆表现为实证、热证的吐血、鼻衄、斑疹等。 主证:血色鲜红,面赤,目赤唇红,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方例: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 药例:黄连、黄芩、黄柏、银花炭、槐花、藕节、石膏、黑山栀、肥知母。 02 凉血止血法本法用于血热妄行的血证。 血热的原因可由外感入里而化热伤营引起,亦可由饮食、情志等导致血分热盛,治宜凉血清热。 适应症:温热病邪深入营血,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热炽盛的吐血、衄血、便血、斑疹等。 主证:发热夜甚,烦躁,甚或烦躁谵妄,舌质紫绛,脉数。 方例:犀角地黄汤,清营汤。 药例:生地、玄参、丹参、犀角、大小蓟、茜草。 03 养阴止血法本法用于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的血证,肾阴亏虚,肾火偏盛的证候,治宜养阴清热。 适应症: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的吐血、咳血、咯血、尿血等。 主证: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遗精,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例:六味地黄汤,百合固金汤。 药例:旱莲草、天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百合、女贞子、龟板。 04 益气止血法本法用于气虚引起的血证,脾虚中气不足,不能统血,可使血出日久不止,治宜补脾益气。 适应症:脾虚中气不足,以致便血、崩漏、日久不止或大量失血引起虚脱的证候。 主证:声低气怯、身倦懒言、食少便溏、少腹胀坠、舌淡、脉虚。 方例:补中益气汤,独参汤。 药例: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 05 补血止血法本法用于血虚不足引起的血证,或血证日久不止,或反复发作,治宜补血益气。 适应症:崩漏不止,产后子宫出血,齿衄、皮下出血等。 主证:面色萎黄,头晕心慌,唇淡,脉细弱。 方例:胶艾四物汤、归脾汤。 药例:当归、熟地、首乌、川芎、桑椹、阿胶、紫河车。 06 祛寒止血法本法用于气寒不固的血证,脾肾虚寒,不能温通血脉,以致气血凝滞,发生出血之证,治宜祛寒补虚。 适应症:寒凝气滞,血流不畅引起的吐血、大便下血、血崩、皮下出血等。 主证:血色暗淡,面色苍白,畏寒喜温,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例:黄土汤、十四味建中汤。 药例:炮姜、干姜、附子、桂枝、肉桂、吴茱萸。 07 化瘀止血法本法应用于瘀血内阻的血证,跌扑闪挫或内脏受损,引起积瘀内停,血脉阻滞,以致血出不止,甚则瘀结成块,形成血症。治宜活血祛瘀,使气血流畅则出血自止,血瘀也可逐渐清除。 适应症:因血瘀内阻引起的吐血,咳血日久,月经淋漓不断,产后恶露不止,崩漏反复发作等。 主症:血色紫黑,或有瘀块,胸肋少腹刺痛,痛有定处,或呈针刺样痛,触诊有结块,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涩。 方例:少腹逐瘀汤、生化汤、失笑散。 药例:三七、红花、桃仁、失笑散、丹参、益母草、归尾。 08 收涩止血法本法除应用于大出血的急救外,常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如气火上逆,宜与清热药同用;气虚不摄,宜与补气药同用;血热妄行,宜与凉血药同用;阴虚热迫,宜与养阴药同用;血虚出血,宜与补血药同用;气寒不固,宜与祛寒药同用。 但瘀血未清,则不宜使用收涩药以免留瘀为患。 适应症:大出血证,作急救之用,或配合其它方法作止血之用。 方例:十灰散、花蕊石散。 药例:侧柏叶、藕节、仙鹤草、白芨、血余炭、五倍子、赤石脂、乌梅肉、煅牡蛎。 09 外敷止血法本法是一些止血药研成粉末,外敷创口作止血之用。临床上有单用一味的,有数味合用的,有用生药研末的,有煅炭研末的。 适应症:外伤出血。 方例:止血散。 药例:紫珠草、血见愁、棕榈炭、刘寄奴、海螵蛸、岗松叶、血余炭、马勃。 10 针灸止血法本法是采用针刺或艾灸,作为止血之用,针对内部损伤的血症,效果良好,可单独使用或配合内服药治疗。 适应症:鼻衄、吐血、咯血、血崩、皮下出血等。 鼻衄:少泽,灸1-3壮,同时用冷水敷额部。 咯血:针鱼际、尺泽、足三里、列缺。 血崩:大敦或隐白,直接灸3~5壮。 皮下出血:公孙、委阳,配穴:曲池、足三里。 二、五法论治中医止血症出血症即出血性病症。包括目衄、鼻衄、齿衄、发斑、咳血(咯血)、吐血(呕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种种。祝氏经验:首辨虚实,继辨寒热,再辨归脏属腑,还辨血气的关系,最后确立治法。概括论之,多用五法为治,分述如下: (一)上病取其下 凡上部出血的病症如鼻衄、咯血、呕血等,须用降气、降火、降血之法,引其下行则血能循经。常用药有牛膝、代赭石、花蕊石、降香、黄芩、黄连、山栀、生石膏、麦冬、玄参、藕节、白及、白茅根等。代表方如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玉女煎、泻白散。 (二)下病取其上 凡下部出血的病症如便血、尿血、崩漏等,须用升提、举陷、固涩之法,升其清阳,固其渗漏,则血有所统。常用药有黑升麻、黑芥穗、生荷叶、柴胡、地榆、槐花、杜仲、川断、山萸肉、补骨脂、血余炭、乌贼骨、旱莲草、柿饼炭、赤石脂、禹余粮等。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四生丸、黄土汤。 (三)上下皆出血,治惟取其中 若上见吐衄,下见便漏,降血或升提均不宜者,惟培补中土、益气固脱乃属良法。常用独参汤治之,使无形生有形,而后再以归脾汤、归芍六君子汤调理脾胃,滋其化源。 (四)有滞可化瘀,有瘀不宜补 血溢脉外,久则成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且可再度出血,如跌打损伤之皮下瘀斑,外在出血紫黑成块均为瘀血出血之证,治不宜补。诚如唐容川所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故以去瘀为治血要法。”常用药有花蕊石、三七粉、茜草根、郁金、酒军炭、荆芥炭、蒲黄炭等。代表方如花蕊石散、十灰散、茜根散。 (五)用药不纯寒,治血兼顾气 出血症不宜纯用一派苦寒凉涩之品,因血得寒则凝,纯用不仅苦寒克害脾胃医学教育网编辑整 理,且易生留瘀之变。曾治1例尿血病人,前医用知柏地黄汤加石韦、白茅根、生地榆、滑石等久治不效,祝氏考虑其为过用寒凉,致使火郁于内,不得发越,乃于原方加入少量荆芥、麻黄,辛温反佐,取“火郁发之”之义,服药数剂而血止。祝氏治疗血证时非常重视气对血的影响,气血相互为用,气逆则血升,气虚则血脱,前者宜降气降火,后者宜益气固脱,故在治疗血证的方中每见用旋覆花、苏子、黄芪、党参、白术等气分之药。 前人治疗出血症常用炭类药物,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水能克火,从而有“血遇黑则止”、“火烧诸黑药皆能止”之说,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创制十灰散治疗肺病咯血,所用药物均取炒炭,疗效甚佳,可见中医炭药止血的理论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祝氏继承前人经验,悉心体会,治疗血证亦喜用炭类药物,初步统计有40余种。祝氏认为,必须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等酌情选用2~3味。对现代药理证实某些止血药炒炭后会降低疗效者亦宜慎用。兹归类如下: 温经止血药类:炮姜炭、侧柏炭、艾叶炭、山萸炭、熟地炭、百草霜、伏龙肝。 清热止血药类:贯仲炭、地榆炭、黄芩炭、黄柏炭、川军炭、茅根炭、槐花炭、槐角炭、大小蓟炭、藕节炭、椿根白皮炭。 行气止血药类:香附炭、陈皮炭、枳实炭医学教育网编辑整 理。 化瘀止血药类:茜根炭、血余炭、蒲黄炭。 升阳止血药类:荆芥炭、升麻炭、荷叶炭。 固涩止血药类:棕榈炭、乌梅炭、莲房炭、柿饼炭、木耳炭、白及炭、煅龙骨、煅牡蛎。 三、运用止血法的注意点01 忌解表发汗汗吐下和,为治病四大法,然失血之证却忌汗。 夫脉潜气伏,斯血不升;发汗则气发泄。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泄不已,血随气溢,而不可遏抑。 故虽有表证,止宜和散,不得轻用麻桂羌独。果系因外感失血者,乃可从外表散,然亦须合散两施,毋令过汗,盖必知血家忌汗。 02 忌见血涩血止血临床上见血便用收涩药,误治则产生瘀血。 一般实证,出血量多时更应注意加入活血祛瘀之生品,以散离经之血。 03 止血慎加护理如出血量多,除采取急救措施外,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并安定病人情绪,解除思想紧张和顾虑,吐血的予流汁饮食。 如血块阻塞而致窒息时,即将病人置于头低脚高位,拍击背部,以促使血液排出。 凡出血以后,脉洪大弦急者,防有再度出血。 脉沉细欲绝和细数不清者,为虚脱之象,脉细弱和缓为亡血后气血虚弱,脉证相符之象,预后较顺。 作者介绍 王永高,医院(下沙院区)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兼副教授,创面修复多学科团队(MDT)组长。长期从事普外科、血管外科工作。 擅长下肢静脉曲张各种微创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脉管病、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等的介入和手术治疗,糖尿病足和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创伤急救(尤其血管损伤)、毒蛇咬伤规范救治等。 提醒: 日常生活注意安全, 提前掌握急救知识, 关键时刻应对有方。 下期预告:“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新技术应用系列:硬化剂注射篇”敬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8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材五倍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