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家医院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1讲《伤寒论》绪论(壹)《伤寒论》的作者、成书背景、沿革和历史版本

第2讲《伤寒论》绪论(贰)《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六经辩证

第3讲《太阳病》(1)太阳病概说

第4讲《太阳病》(2)太阳病提纲

第5讲《太阳病》(3)太阳病分类提纲

第6讲《太阳病》(4)太阳病病程时间规律

第7讲《太阳病》(5)桂枝汤适应证

第8讲《太阳病》(6)桂枝汤使用禁忌

第9讲《太阳病》(7)桂枝汤加减应用

第10讲《太阳病》(8)麻黄汤适应证

第11讲《太阳病》(9)麻黄汤使用禁忌

第12讲《太阳病》(10)伤寒兼证

第13讲《太阳病》(11)小汗方

第14讲《太阳病》(12)太阳蓄水证

第15讲《太阳病》(13)太阳蓄血证

第16讲《太阳病》(14)太阳变证

第17讲《太阳病》(15)变证之表里先后缓急治疗原则

第18讲《太阳病》(16)变证之虚烦证(栀子豉汤证)治

第19讲《太阳病》(17)变证之麻杏石甘汤证治

第20讲《太阳病》(18)变证之协热下利证治

第21讲《太阳病》(19)变证之心阳虚证

第22讲《太阳病》(20)阳虚兼水气病

第23讲《太阳病》(21)脾虚证

第24讲《太阳病》(22)肾阳虚证及水气病总结

第25讲《太阳病》(23)阴阳两虚证

第26讲《太阳病》(24)病位偏上的大结胸证

第27讲《太阳病》(25)病位偏中的大结胸证

第28讲《太阳病》(26)病位偏下的大结胸证和大结胸证的禁忌证

第29讲《太阳病》(27)小结胸证和寒实结胸

第30讲《太阳病》(28)脏结证

第31讲《太阳病》(29)(心下)痞证治

第32讲《太阳病》(30)心下痞证的类似证,火逆证

第33讲《太阳病》(31)太阳病类似证太阳病小结

第34讲《阳明病》(1)概说

第35讲《阳明病》(2)纲要

第36讲《阳明病》(3)阳明热证之一

第37讲《阳明病》(4)阳明热证之二阳明腑实证之一

第38讲《阳明病》(5)阳明热证之三阳明腑实证之二

第39讲《阳明病》(6)脾约证津亏便结证第40讲《阳明病》(7)阳明蓄血证下法辩证和禁例第41讲《阳明病》(8)阳明湿热发黄证第42讲《阳明病》(9)阳明血热证阳明辨证第43讲《少阳病》(1)概说第44讲《少阳病》(2)纲要第45讲《少阳病》(3)小柴胡汤证第46讲《少阳病》(4)少阳坏病和大柴胡汤的应用第47讲《少阳病》(5)少阳兼证和热入血室证第48讲《太阴病》概说和纲要第49讲《太阴病》分类和预后第50讲《少阴病》概说和纲要第51讲《少阴病》(1)少阴寒化证第52讲《少阴病》(2)少阴热化证第53讲《少阴病》(3)少阴兼证及咽痛证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共56条原文,直接谈厥阴病的只有四条,剩下条文涉及的证候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虚实兼见,有些似乎与厥阴病不沾边,这是因为后人在整理伤寒论时,将厥、利、呕、哕的内容收入了厥阴病篇,故使厥阴病篇内容看上去错综复杂。陆渊雷曾称厥阴病篇内容为“千古疑案、无可研索”。

54.1病变部位

厥阴病的病变部位包括肝、心包、肝经(及厥、利、呕、哕的病变部位)。

54.2成因

厥阴病的成因包括外邪直接侵犯厥阴经脏和邪由他经传入厥阴,主要是太阳之邪和少阴之邪传入厥阴。

54.3生理

厥阴肝经从足走腹到胸,上巅顶和督脉相交,络胆属肝。肝藏血,主疏泄,寄相火;心包亦内藏相火。

54.4证候分类和治法

54.4.1.邪由少阴传来

这是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现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此证候称为脏厥,即五脏六腑的真阳都已衰竭造成的厥冷,预后不良。

54.4.2外寒伤厥阴之经脏

外寒伤厥阴之经为血虚经寒证,表现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原因是肝血不足,四末失温,又受寒邪侵袭,治疗用当归四逆汤。

外寒伤厥阴之脏,会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疼,治疗用吴茱萸汤。

若经脏两寒,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邪由他经传入厥阴和外寒直接伤害厥阴经脏的证候都属于厥阴寒证。

54.4.3相火郁极乃发

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阳气来复,病证出现转折,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阳复阴退,自愈。这种被厥阴郁遏的相火也被称为“雷火”;

(2)阳复太过,阳有余便为火,导致阳热上伤阳络,出现汗出、喉痹;阳热下伤阴络,可能出现便脓血;或阳热泛溢肌肤,出现发痈脓;还可能导致发热不止,热不罢。

(3)阳气时进时退,出现厥热胜复,还可能出现局部阳复太过,而导致热证,又因阴寒未尽退却,出现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证。

54.4.4厥证

厥阴病篇涉及到的厥证有蛔厥,脏厥,寒厥、热厥、水饮致厥、痰阻胸阳之厥、血虚寒厥等。

54.4.5呕、哕、下利

厥阴病有两极转化的特点,厥阴病篇的呕、哕、下利证也具有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的特点。

54.5厥阴病的提纲

厥阴病的提纲(原文第条)是一个上热下寒的证候,体现了厥阴病寒热错杂,两极转化的病理特点。

原文第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证候的成因是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积乃发,出现郁火上冲。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是厥阴郁火上冲的表现;“消渴”是厥阴郁火消灼津液,导致病人口渴能饮,饮不解渴;“饥而不欲食”是因为厥阴郁火犯胃,胃有热则消谷善饥,又因厥阴寒邪未退,寒邪犯脾,脾寒不运,故不欲食,病人会有嘈杂烦饿的感觉。

病人若勉强进食,则可能吐蛔。蛔虫的特点是喜温避寒,喜欢钻孔。吐蛔症状本身也是病人上热下寒的体现。

此证应清上温下,寒热同治。若单用苦寒药攻下的方法,必然更助下寒造成下利不止。

临床上,胆道蛔虫造成的胆绞痛的病人,其临床表现与本条描述类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7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