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二考点梳理五清热燥湿药5味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清热药五类中的第二类清热燥湿药5味,分别是三黄、龙胆和苦参~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三)-单味药-清热药 独家干货 《中药二》新教材中药新增考点+模拟题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梳理(二) 提分必看!执业药师《中药二》74个重难点! 知识点5清热燥湿药清热药共58味,分为五类(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和清虚热药),其中清热燥湿药5味,在-年分值比例为2%,本节每年出题量约为1~2题;预计考试分值也为1~2分,但是内容非常重要和常用,虽然只有5味药在年考中了2题哦。 ★★★★★ 清热燥湿药: 1.黄芩 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①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疮疹。 ②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火毒痈肿。 ③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④胎热胎动不安。 生用宜清热,炒用宜安胎。酒炒清上焦,炒炭止血强。传统认为,条芩善清大肠火,枯芩善清肺火。 2.黄连 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郁之要药。 ①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②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 ③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④血热妄行吐衄,痈疽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疖肿,湿热疮疹。 生用长于泻火解毒燥湿,清心与大肠火。 酒炒引药上行,并可缓和苦寒之性。 姜汁或吴茱萸炒,则苦泄辛开,缓和其苦寒害胃之性,并增强降逆止呕作用。 吴茱萸制又治肝郁化火证。 过量或久服易伤脾胃,故内服不宜过量或久服,胃寒呕吐或脾虚泄泻者忌服。 3.黄柏(bò) 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①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脚气、足膝红肿。 ②湿热黄疸,湿热泻痢,湿疹,湿疮。 ③热毒疮肿,口舌生疮,血热出血。 ④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清热燥湿解毒宜生用,清相火退虚热宜盐炒,止血宜炒炭。 4.龙胆 善清下焦湿热,善泻肝胆实火,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①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阴囊湿疹,湿热黄疸。 ②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 ③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带状疱疹。 大苦大寒,极易伤胃,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忌服。 5.苦参 湿热之疮疹、带下、黄疸、泻痢、便血及淋痛等常用。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①湿疮,湿疹,疥癣,麻风,阴痒,带下。 ②湿热黄疸、泻痢、便血。 ③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脾胃虚寒者忌服;反藜芦。 A.黄柏 B.苦参 C.秦皮 D.龙胆 E.天花粉 (.44)既患湿热淋痛,又患疥癣瘙痒,宜选用的药是( )。 (.45)既患燥咳痰黏,又患跌打肿痛,宜选用的药是( )。 (.46)既患湿热带下,又患骨蒸潮热,宜选用的药是( )。 BEA 本组题考查清热药的主治。苦参兼入心经,又能杀虫止痒、利尿,主治疥癣、麻风、湿热泻瘌、便血及湿热淋痛、小便不利等;故44题选B。天花粉主治(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2)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3)痈肿疮疡,跌打肿痛。此外,制成注射液又能引产。故45题选E。黄柏主治(1)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脚气、足膝红肿。(2)湿热黄疸,湿热泻痢,湿疹,湿疮。(3)热毒疮肿,口舌生疮,血热出血。(4)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故46题选A。 D项龙胆主治(1)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阴囊湿疹,湿热黄疸。(2)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3)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带状疱疹。 44题易错选A,黄柏主治湿疹湿疮而非疥癣瘙痒。45题易错选D,龙胆主治目赤头痛和胁痛。并非跌打肿痛。46题易错选C,秦皮能燥湿止带,但不能治疗骨蒸潮热。 (.)黄连是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药,其药理作用有()。 A.降血糖 B.抗溃疡 C.抑制中枢 D.增强免疫功能 E.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ABCDE 本题考查的是黄连的药理作用。黄连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抗炎、抗过敏、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抑制胃肠平滑肌、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中枢等作用,故本题选ABCDE。 (.)方中黄连配伍木香除清热燥湿外,又能()。 A.理气止痛 B.缓急止痛 C.涩肠止痢 D.活血止痛 E.杀虫止痢 A 本题考查药物的配伍意义。黄连配木香: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故本题选A。 木香的功效为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两者相配,主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B项为甘草配白芍;C项为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D项为川楝子配延胡索。 本题易漏选C。黄连属于清热药,其药理作用较多,需要加强记忆,也可根据临床应用来推测其药理作用。 好啦,今天的药就先介绍这么多,比较重要,大家有空记得来看哦,我们明天再见~ 喜欢我们可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6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老中医日记70年用药经验日知录收藏
- 下一篇文章: 大西北牌多元微肥在中药材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