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白癜风能根治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31/5663840.html

仲夏时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民族村扶贫果场的山坡上“插”满了吴茱萸,含苞待放的花蕊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情愉悦。村民们零星分散在地头,忙着给吴茱萸掐枝剪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别小看这些吴茱萸,它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覃凤琼告诉笔者,吴茱萸又称作茶辣或茱萸,是传统中药材之一,靠种吴茱萸,家家户户建了房,买了车,还几个人成了百万富翁。

覃凤琼是果场三组村民,也是靠种吴茱萸发了家,成了致富带头人,被选为村主任。

“以前,这里都是乱石荒坡,杂草丛生,也不叫果场。”覃凤琼指着满坡的吴茱萸介绍,小长安镇民族村扶贫果场村民们是90年代从四把、天河、乔善等乡镇大石山区搬迁到小长安镇,分为3个移民组安置在民族村,大家在安置地里开荒种植果树等,经过多年的开垦,后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果场。

“生活比以前在大石山区里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却没有富裕起来。年底,精准识别,三个移民组共有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说有40户,共人。”覃凤琼如是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年前,有个外地老板在隔壁村种植吴茱萸,长势很好。”覃凤琼说:“民族村扶贫果场土质以沙石为主,种甘蔗,产量低;种沙田柚,技术含量高,不适宜移民搬迁群众规模种植;能种出这么好的吴茱萸,一定是好东西。”

于是,她也种起了吴茱萸,然而,待到吴茱萸进入盛果期时,因市场原因,丰产却不丰收。

“当时,一斤吴茱萸干籽才5块钱,气得那个外地老板把基地里的吴茱萸连根挖起丢弃不要,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覃凤琼却笑着说,“他不要,我要!”

说干就干。覃凤琼和其他几个村民连忙把外地老板丢弃的吴茱萸树搬回果场种。

“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种植。”覃凤琼说,果场一组的梁仁富和她一样,对种植吴茱萸充满信心,坚持给吴茱萸整形修剪,施肥除草,还扩大吴茱萸育苗面积。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没过几年,吴茱萸的市场慢慢地变好了。年,梁仁富仅卖吴茱萸干籽就收入30多万元,卖种苗收入40多万元。覃凤琼一家也买了新车,过上了好生活。

村民们看到覃凤琼、梁仁富种植吴茱萸有收益了,也就跟着种了起来,吴茱萸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如何做大做强吴茱萸产业,让村民们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年,覃凤琼牵头成立了飞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户,其中建档立贫困户47户,共种植面积达多亩。年,收获吴茱萸51万斤,产值达多万元。

“前几年,我在飞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开始种植吴茱萸,年就能采收吴茱萸干籽多斤,每斤价格就达元,收入达3万多元,顺利脱贫摘帽。”果场二组的卢昌林笑哈哈地告诉笔者,今年他家吴茱萸开始进入盛产期,亩产可达斤,如果行情好,“收入10万元以上,应该没有问题!”

可谁又知道,原来卢昌林一家以种植甘蔗为主,收入仅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加上两孩子读书,生活开支大,被列为建档立贫困户,现在他却已成为建档立卡脱贫户典型。

“抱团发展,致富路宽。”覃凤琼说,合作社主要种植、经营中药材吴茱萸,并通过“党支部+党员能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吴茱萸种植产业,年至年带贫减贫34户人,有的脱贫户还到县城买了房子,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致富的产业有了,奔小康的路越来越广。”展望未来,村民们和覃凤琼一样,信心满满。(蒙增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