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不能食饥不能食
不能食 心下不痞满,自不能食也。 〔《经》〕治大人小儿不进乳食,和气去痰。用人参四两,半夏一两,姜汁浸一宿,曝干为末,面糊丸。食后生姜汤下。 〔垣〕和中丸开胃进食。 干姜(一钱)木瓜(一枚)甘草(炙二钱)陈皮(一钱)人参(一钱)白术(三钱) 上为末,蒸饼糊丸。食前白汤下三五十丸。 〔《本》〕七珍散开胃进食,补脾养气。 人参白术黄(蜜炙)山药白茯苓粟米(微炒)甘草(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煎服。如故不思饮食,加扁豆一两,名八珍散。此方温平不热,常服饮食自倍。 〔海〕六神汤治伤寒虚羸,不思饮食。 人参白术黄(各一两)枳壳(一方用枳实。炒)白茯苓(各半两)甘草(二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姜、枣同粳米合许煎,食前服。 〔罗〕钱氏异功散治脾胃虚弱,难任饮食。(异功散用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橘红、木香各等分,姜、枣煎服。) 罗谦甫云∶脾胃弱而饮食难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宜钱氏异功散补之,自然能食。设或嗜食太过,伤脾而痞满呕逆,权用枳实丸一服,慎勿多服。予尝治翁氏久疟,食少汗多。先用补剂加黄连、枳实,月余食反不进,汗亦不止。因悟谦甫此言,遂减去枳、连,纯用补剂;又令粥多于药而食进;又于原方内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 〔垣〕宽中进食丸滋形气,喜饮食。 草蔻仁(五钱)砂仁(一钱五分)半夏曲(七钱)麦芽(炒,一两)枳实(炒,四钱)神曲(炒,半两)甘草(炙,一钱半)干姜(一钱)陈皮(三钱)木香(五分)白术白茯苓(各二钱)猪苓泽泻人参青皮(各一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和中丸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溏。常服和中理气,消痰进食,去湿浓肠胃。 浓朴(姜制,一两)白术(一两半)半夏(制,一两)橘红(八钱)槟榔(四钱)枳实(麸炒,三钱)木香(二钱半)甘草(炙,三钱半) 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丸。每服五六十丸,食远白汤下。 木香枳术丸、木香干姜枳术丸能开胃进食。(二方并见内伤饮食门。) 交泰丸升阳气,泻阴火,调荣气,进饮食,助精神,宽腹胀。除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 知母(四钱,一半生,一半酒炒,春夏用,秋冬减去)柴胡(一钱半)浓朴(去皮,炒,三钱。秋冬加七钱)人参(一钱)黄连(六钱,秋冬减一钱半)苦楝(酒煮,三钱)肉桂(去皮,一钱)白茯苓(三钱)皂角(去皮弦,煨,六钱)紫菀(去苗,六钱)小椒(炒,去汗、并闭目者,一钱半)白术(二钱)川乌头(四钱半)干姜(炮,三钱)巴豆霜(半两)吴茱萸(汤洗,半两)砂仁(三钱) 上除巴豆霜另研入,余俱为细末,蜜丸。每服三四十丸,温水下,量虚实加减。 〔河〕人参半夏丸下痰进食。(方见咳嗽门。) 〔丹〕治一男子,因服热药多,又性急,形瘦多倦,食少。此时四月,后与此方,分作十四帖,食后煎热,下 大补丸十五粒。 白术(一两半)炒曲(一两)陈皮(七钱)黄芩(六钱)人参知母(炒)麦门冬木通(各半两)生甘草炙甘草(各一钱) 又治劳苦不思饮食。 白术(三钱)滑石白茯苓(各一钱) 水煎服,下保和丸三十丸。 治香港脚瘦倦,不思饮食。 白术(二两)苍术陈皮黄连黄柏半夏(各半两)扁柏(七钱半)香附(一两)白芍药(一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 忧抑伤脾,不思饮食。 黄连(炒)芍药(酒炒)香附青六散末(方见滞下。即六一散加红曲二两) 上姜汁浸,炊饼为丸。 湿痰气滞,不思谷食,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 〔《本》〕治脾气久虚,不进饮食,停饮胁痛,曲术丸。 神曲(炒,十两)白术(五两)干姜官桂(各二两)吴茱萸川椒(各三两) 上为末,薄糊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前姜汤下。有饮加白术二两。此方自试有效。 二神丸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 破故纸(炒,四两)肉豆蔻(生,二两) 上为末。用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药末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盐汤下。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顿能进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气治,盖肾气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饮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黄鲁直尝记∶服菟丝子淘净,酒浸曝干,日挑数匙,以酒下之。 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亦知此理也。 〔《摘》〕胃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食亦不化∶三里、三阴交 〔东〕三焦停水,气攻不食,身黄微热,胃中有寒故也∶维道、中封、胃俞、肾俞。 〔《撮》〕三焦邪热,不嗜饮食∶关元(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 〔东〕全不思食∶然谷(出血立饥。) 脉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阳脉滑而紧,滑则胃气实,紧则脾气伤,得食不消者,此脾不和也。(枳术丸之类治之。) 〔仲〕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达。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头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吞酸;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为遗溲。(异功散之类治之。) 饥不能食〔《灵》〕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大惑论) 运气饥不欲食,皆属湿邪伤肾。经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民病心如悬,饥不欲食,治以苦热是也。 针灸饥不欲食有二法∶ 其一清胃。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其,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审守其,调其虚实是也。 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如悬,若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东〕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呕而雷鸣∶大迎、中极、食窦。又法∶期门、章门。冬脉不及,为病在中,令人心悬如饥。(全文见治虚实法。) 〔仲〕寸口脉弱迟,弱者胃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虚则发热;胃为气,气虚则发厥。 恶食〔《素》〕太阴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食臭也。 〔丹〕恶食者,胸中有物,导痰补脾,二陈加白苍楂芎汤。白术山楂川芎苍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垣〕失笑丸治虚痞恶食。(方见痞门。) 妊娠恶食〔《大》〕治妊娠恶食。 人参(四两)浓朴生姜枳壳甘草(各一两)水煎服。 凡妊娠恶食者,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在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5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华道地药材吴茱萸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