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传说

据说,“吴茱萸”在春秋时候原名“吴萸”。它产在吴国,是一味止痛良药。

当时,吴国和邻近的楚国相比,还算小国,小国就得向大国进贡。这一年,吴国的贡品之中就有吴萸。谁想楚王一见,竟大发雷霆:

“小小的吴国,胆敢把以国命名的东西当贡品,这不是看不起堂堂的楚国吗?拿回去,不收!”

吴国的使者愣住了。

这时,有位姓朱的楚国大夫,急忙对楚王说:

“吴萸能治胃寒腹疼,还能止吐止泄。吴王听说大王有腹痛的老病,才选来进贡的。如果拒绝接受,那不就伤了两国的和气吗?”

“胡说,”楚王喝道,“我用不着什么‘吴萸’!我们的国家也不需要!”

吴国的使臣又羞又气,退出王宫。朱大夫追出来说:

“请你不要生气。就把吴萸留给我吧。楚王早晚会用上它的。”

吴使就把吴萸给了朱大夫。朱大夫拿到家中,栽在院内,还命人精心管理。

吴使回国后,吴王一听楚王这么无礼,就同楚国断了交。

几年过后,吴萸在朱大夫家中生长得十分茂盛,已经有一大片了。朱大夫知道,这种草的果实需在未成熟的时候入药;所以,他命人及时采摘,晾干收藏,保存了许多。

有一天,楚王忽然旧病复发,肚子痛得直冒虚汗。朝中的大夫都急坏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治。

朱大夫急忙用吴萸煎汤,献给楚王。楚王连吃了几剂,肚子不痛了;再吃几剂,病全好了。楚王就问朱大夫:

“你给我送来的是什么药啊?”

朱大夫说:“这就是那一个吴国进贡的吴萸。”

这时,楚王才后悔不该那样对待吴国。他一面派人与吴国和好,一面命人大种吴萸。

有一年秋天,楚国流行起瘟病来了。许多百姓上吐下泻,有的甚至活活病死了。

楚王急忙传旨,命令朱大夫配药救民。朱大夫以吴萸为主制药,救活了许多快死的病人。

楚王为让人们记住朱大夫的功劳,就传旨把“吴萸”更名为“吴朱萸”。后来,人们为了标明这是一种草,又把“吴朱萸”的“朱”字,加了草头,写成了“吴茱萸”。

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入肝经、胃经。

功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主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药材基源: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及多种同属植物的近成熟果实。

食用方法:吴茱萸粥

材料:吴茱萸2克、粳米50克、生姜2片、葱白2茎。

制作: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后下吴茱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3--5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脾暖胃,温中散寒,止痛止吐。适用于虚寒性痛经以及脘腹冷痛、呕逆吞酸。

用药禁忌

1、阴虚火旺者忌服吴茱萸。

2、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吴茱萸畏紫石英。

3、肠虚泄者尤忌吴茱萸。

4、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5、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

让资讯找到知音

你所关心的,才是我们所







































复方利多卡因软膏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