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料有着大功效,从厨房里找妙药
冬季驱寒 泡温泉(泡澡)驱寒、泡脚驱寒是时下流行而且常见驱寒,然而王院长却说这些方法不一定都能很好的驱寒,反而可能引起中寒。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王院长所说的中寒又是什么呢? 中寒温泉、喝酒、高温泡脚共同特点是提高身体表面温度,容易导致出汗。中医讲求天人合一,人的养生要顺应四季节气的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我们四季的节气特点,冬天我们要把阳气收藏起来,毛孔也应该是闭合的,体表温度太高或者出汗都更容易发生中寒的情况! 喝酒取暖这个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容易引起中寒,而且对身体有害。但是热水澡、温泉和我们老年人最爱的泡脚还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两个度:一是适度,第二是过渡。 中老年人泡脚,泡温泉,泡澡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洗完澡擦干身体等汗落下去再穿衣服,穿完衣服再坐一会儿再出门,着急出去容易造成骤冷骤热,发生中寒。 王院长告诉我们,穿衣保暖不适也会引起中寒。 中寒顾名思义就是寒邪直中脏腑,引起脏腑直接受损,不仅入侵肺脏,还会入侵其他的五脏六腑,寒邪直中脏腑与很多冬季常见病、高发病都有关系。 中医讲究同气相求,一种邪气和它主要侵犯的脏腑也是有比较显著的对应关系的。例如寒邪,它明显更容易侵犯肺脏,除了肺脏以外,还有一个脏腑它也容易侵犯—脾胃。 寒邪直中脾胃的危害寒邪侵犯脾胃轻则肚子疼,拉肚子,恶心,呕吐,重则影响脾阳,吸收减退,出现慢性消化道的症状如反复腹泻,反复消化不良等,日久出现痰浊瘀血,痰浊瘀血加上气机阻滞,时间一久就形成症瘕积聚(西医上称为消化道肿瘤)。 寒邪直中脾胃的症状 胃脘痛,大便溏泄,呕吐,食少,腹胀腹痛(一般症状) 舌苔淡白,冷痛,呕吐物质稀,怕冷(典型症状) 寒邪直中脾胃的治疗方剂芍药甘草附子汤 针对寒邪直中脾胃的情况,专家介绍了临床上常用的方剂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主补营阴 甘草+附子——辛甘化阴,主补胃阳 用于感受寒邪后导致的胃脘冷痛,效果很好。 家用小妙方①温中十三香 小调料的大功效,温中十三香就是我们厨房里常见的十三种香料。十三香需辩证用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选取。 辛香走窜,温中散寒,适合冬季驱寒。 脾胃虚寒的人用干姜更好,干姜温中的作用更强。在寒湿夹杂里除了温的蜀椒、豆蔻也需要用干姜,同时加一些草果,草果有祛寒湿的作用。 ②温中散寒外敷方 有些人不适合吃调料,也可能有些人不喜欢一些调料的味道,这类人如果出现脾胃虚寒或中寒的情况,可以用贴敷的方法。 川椒(又叫蜀椒或花椒)10克:温中散寒 干姜10克:温中散寒 白豆蔻克:散寒,祛寒湿,暖脾行气 把药材放到机器里研成粉,药材更细更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抓一撮药粉,加入一点点水,和成泥状; 把和好的药放在药膏上直接贴敷在中脘穴上即可。 一般贴4—6个小时就可以摘掉。 取的穴位是中脘穴,中脘穴在肋骨下的剑突和肚脐的连线的中点。 内寒伤寒、中寒都是外寒,是外界的寒邪通过各种途径侵犯了我们的人体,而现在有一种寒邪,是人体内自身存在的寒邪,叫做内寒。相比起外寒,这种内寒能引起很多疾病,程度也严重更多,它的出现与阳虚相关。 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腰膝酸软 阳虚内寒是以虚为主,虚而有寒,寒邪时间长了,伤了阳气也会有阳虚的表现。 方剂——安肾汤 附子、肉桂——温肾壮阳,温胃散寒,温中焦、下焦 炒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固护后天之本 肉苁蓉——补肾填精 温补脾肾,改善体质。 温补肾阳的外敷方 肉桂10克:引火归元 小茴香10克 吴茱萸10克:散寒,引热下行 把三味药材放在机器中研磨成粉; 取适量药粉,加入少量的水,或生姜汁,和成泥状; 取适量和好的药泥放在保鲜膜上然后覆盖在三阴交上。 生姜汁即为生姜榨汁,生姜汁可以加强药物透皮吸收的功效。 注意:对于皮肤过敏的人生姜汁慎用。 取的穴位是三阴交,三阴交在脚踝内侧最高点向上四横指(3寸)的位置。 如果想增强效果,可以用电吹风对着吹5—10分钟,注意不要太热;或自制粗盐袋放微波炉加热1—2分钟后敷在脚面上。 温肝肾 肾之果——板栗 把板栗煮熟后榨成汁儿,喝的时候要缓缓咽下。 补肾温阳 搅海吞津 舌头在嘴里从左到右转36下,再从右往左转36下,口中有很多津液,慢慢咽下到丹田,可以有补肾的效果。 专家出诊信息 王成祥 北京中医院 周三上午 刘兰英 北京中医院 周一上午,周四上午,周三、周日全天 备注:突发原因导致门诊时间、出诊地点、门诊类型(普通、专家或特需门诊)、挂号费用的改变,医院当日公布为准。 本文(视频)系北京卫视养生堂独家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yfyl/1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便民信息第34期最新分类信息,二手家
- 下一篇文章: 近期下跌或有跌势品种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