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寒象的解惑
真假寒象的解惑 在王菲老师7月课程中的脉诊训练环节,我们组里一位上海的新学员突然带了一位急病患者,让我摸脉用药。这位男士患者姓袁,33岁,上海人,自述昨天可能受了凉,又吃了些不合适的食物,当天连续腹泻4次,并且发冷、乏力、头痛、厌食。自己判断说是患了急性肠炎。当前的症状是:腹坠欲泻、头晕、低烧、乏力、面色苍白。我诊了一下他的脉象:浮取躁动,但沉取虚寒,尤其是右尺脉,两关湿瘀。心里想,咱们不就是唯脉无症、凭脉用药吗?于是我就毫不犹豫的处方用药:补骨脂1.3g,白芍1g,牛膝0.2g,枳壳0.2g。可是人家患者服药十几分钟以后,还是感觉很难受,症状没什么改善呀!我赶紧重新诊脉,发现脉象也的确没什么改变,感觉还是脉势躁动尺脉虚寒……咿!这是怎么回事呢?看着我犹豫的样子,几位同学围上来一边轮流摸着脉,一边开始讨论,众说不一。于是我们一起带患者去请教王菲老师,虽然我们知道课程中原则上是不能让老师接诊外部患者的。看到老师现场给患者诊脉,其他好奇的同学们一下围了上来,纷纷尝试着给患者诊脉拟方,其中有位同学仰起脸冲着老师说道:“老师,他的脉好虚寒啊……”老师低头不语,亲自直接配了药粉:白芍0.2g、党参0.2g、丹参0.1g、熟地0.1g一剂,并让患者马上含服……。正当我们还在疑惑和议论老师处方的时候,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只见患者说他开始微微出汗了,感觉体温在慢慢下降,紧接着说他肚子里有股暖流慢慢扩散,接着头晕和身体沉重感逐渐消失,身体像解开了绳索一样的轻松。我们赶快轮流摸脉对比,果然,患者浮躁的脉象安静下来了,渐渐变缓变柔变宽,沉取和尺脉温度也变温变暖了……。又过一会儿再摸脉,脉道变宽,躁动感完全消失,寒象再也摸不着了,好奇怪呀?……临走时老师特意嘱咐患者晚上喝点小米热粥,不要吃饱,不吃辛辣的食物,并宽慰了几句话。更为神奇的是,患者仅吃了这一次药,头晕腹泻乏力低烧等症状竟然完全消失了。第二天患者特意向老师致谢,反馈真的彻底好了!我们都被这亲眼目睹的S中医快速疗效所震撼!这不就是咱们S中医“唯脉无症”,“不治病而愈百病”的生动展示吗?但震惊之余,我们心里还是存有深深的困惑,我们明明摸到的有寒象啊,老师为什么不以寒证来处理,但效果却如此的好呢?于是我们瞅准老师不忙的空隙赶紧上前请教,得到的回答是:“患者的脉象的确是虚实寒热错杂,但是你们需要注意的是,他这种脉象的躁动是伴随空细的,沉取只是不温并没有明显的寒象,而且右关脉可触及到明显的滑瘀,这就表明气液虚和血瘀是病机的关键,虽然沉取和尺脉有一点寒象,但那是瘀滞阻隔气机,能量不能匀布造成的,浮阳不能内潜,液虚不能敛阳,也会出现温度偏凉的现象,主要病机是气液虚兼血瘀。如果你们用补骨脂、肉桂之类的温燥药,反而会耗伤津液加重躁动和气机上逆,也使血瘀更加凝滞,而且阴损必伤阳,阳虚反而加重。我观察平时有些同学一遇到虚寒证,就喜欢单纯用温燥的药,这样阳虚不但没有明显改善,反而越补越虚就是这个道理,是他们没有顾及到津液和阴虚的原故。”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现在明白了菲老师为什么用那么少量的补气液化血瘀药,脉竟然被调平了,原因还是老师把脉诊搞明白了,把真正的病机抓住了,熟能生巧,高手也是实践喂出来的。记得菲老师还说,其实我们感觉到的这个“寒”不是主因。因为脉势浮躁意味阳气处于耗散状态,所谓“阴不守阳”,手指轻触,你能感觉到脉势上冲的流动是热气冒头,尾流是凉的。“这个时候只要把阴虚浮躁这个主因掐住,就像把锅盖盖住,水蒸气就不容易往外散发了,阳气也就回收了,脉道深层的温度自然也就不凉了,关键是要抓住主因。在我们一再的追问下,菲老师干脆又给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讲解:问:“真寒”与“假寒”的区别?答:脉象没有真假,只是我们对脉诊的认识有深浅,判断有真伪,方法有正误。另外,脉诊的时候,心态非常非常重要,古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如果你的意识被症状牵着走,你的心里就很容易产生一个“寒”的念头,这个主观的成见就很容易诱导你的指感,你就会越摸越像,感觉真的有寒呀!像是个有色的贴膜,妨碍了真相的判断,所以我们练习脉诊,有很大一部分功夫是花在清除我们脑海中的障碍,所以,师父经常嘱咐我们弟子要练习禅坐,要时时关照我们的意识是不是在高维度全息思考。问:请问寒脉的辨别有什么技巧呢?答:寒脉要分虚寒和实寒。二者的共性是手指触觉都有凉的感受,不论是表层或里层,只要触觉是凉的,都表示有寒气,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区别是凉的程度和脉势的力度,实寒应指有冰凉感、冷气感、脉道缩紧感,有时伴有局部刚动和层差感,这是寒邪阻滞气机的原因。虚寒最多见,表现为温度稍低的凉感,但不是冰凉,就像是刚洗完手那种凉凉的感觉。脉势是无力迟缓的,即便有时也有急动感,但它不耐重压,一压就瘪了,尺脉经常是不足的。另外没有湿的情况下,虚寒总伴有空细感,因为气液同源,阴阳一体,此伤彼损。问:那么虚寒实寒用药的注意要点呢?答:实寒要温通,可用干姜肉桂附子细辛吴茱萸之类,但要中病即止,不可过用。虚寒则宜温养,因为阴阳气液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既要抓重点,也要顾此及彼,药性平和如枸杞补骨脂桂圆巴戟天菟丝子益智仁大云之类。同时要结合饮食起居情绪调养,才能巩固。问:为什么现在虚寒的人这么多呢?这是因为现在社会人们忽视自然养生或者错误养生或者过度治疗的缘故。S中医一直强调身心并治,更新观念,就是希望人们从疾病的医疗和观念误区中走出来。那种围绕症状控制、忽视或压抑机体生命力和免疫力的做法,都是造成阳气不足,导致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经菲老师这么一解释啊,我们就豁然开朗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认识到,除了脉诊基本功不扎实,方法不正确,忽视了对整体脉势和沉取的把握。另外,我们还有许多的医疗观念和思维需要更新,路还很长,同学还需努力啊。不然我们嘴上虽然挂着“整体观“,实际操作时往往还是被局部表象带进沟里,大家说是不是呀?我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师兄师姐们也多发表自己的感悟,我们一起共同进步。王菲老师 大连本草十坊中医药研究院院长;S中医第二代传承弟子,师从王永民先生。 信守S中医系统整体、唯脉无症、随机精准施治的法则,敬业仁人。 加入学习 扫码添加助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9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专属女人的古代名方,调经养颜,月经不调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