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小茴香
温里药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小茴香 Xiaohuixiang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vulgare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生用或盐水炙用。 产地: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相关名字: 蘹香(《药性论》),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图经》),野茴香(《履巉岩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验医方》),谷茴香、谷香(《现代实用中药》),香子(《中国药植志》),小香(《四川中药志》)。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小茴香 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主治病证: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本品辛温,能温肾暖肝,散寒止痛。常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伍,用治寒疝腹痛,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亦可用本品炒热,布裹温熨腹部。与橘核、山楂等同用,可治肝气郁滞,睾丸偏坠胀痛,如香橘散(《张氏医通》);治肝经受寒之少腹冷痛,或冲任虚寒之痛经,可与当归、川芎、肉桂等同用。 2.中焦虚寒气滞证。 本品辛温能温中散寒止痛,并善理脾胃之气而开胃、止呕。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可与高良姜、香附、乌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的脘腹胀痛、呕吐食少,可与白术、陈皮、生姜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诸痿,霍乱及蛇伤。” 2.《本草汇言》:“蘹香,温中快气之药也。方龙潭曰,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气、暴疼心气、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颓疝气、阴汗湿气、阴子冷气、阴肿水气、阴胀滞气。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乃小腹少腹至阴之分之要品也。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得热即痛,得热即胀诸证,与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约3%~6%,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柠檬烯、葑酮、爱草脑、γ-松油烯、α-蒎烯、月桂烯等,少量的香桧烯、茴香脑、茴香醛等。另含脂肪油约18%,其脂肪酸中主要为岩芹酸,还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山萮酸等。 2.临床研究:小茴香4~6g,丹参6~12g,木香4~6g,砂仁4~6g,白芍6~12g,台乌药4~6g,党参4~6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小儿脐周腹痛例,服药3剂后腹痛消失者例,6剂后腹痛消失33例,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1:39)。另有用小茴香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嵌闭性小肠疝、鞘膜积液、阴囊象皮肿等。 附药八角茴香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verumHook.F.的成熟果实。又名大茴香、八角。主产于亚热带地区。生用或盐水炒用。性味、功效与小茴香相似,但功力较弱,主要用作食物调味品。用法用量与小茴香同。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相关阅读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干姜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吴茱萸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肉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8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水灾后需防大疫附防疫ldquo
- 下一篇文章: 清热祛湿的中成药,10大清热祛湿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