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中诊中药1
第一周 解剖学 绪论+运动系统(概述+骨学(至上肢骨)) 01绪论 1.人体系统的划分和器官的组成 ⑴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神经系统、感觉器 ⑵器官的组成:细胞+细胞间质(细胞外基质)→4种基本组织→组织相互结合→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器官 2.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切面术语⑴解剖学姿势:(一直三前)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拢,掌心和足尖向前。 ⑵方位术语:上与下、前与后、内与外、浅与深、内侧与外侧、近侧与远侧 ⑶切面术语:矢状面、横切面、额状面 02运动系统 大纲 第一节:骨学 (第二节:关节学第三节:肌学) 概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功能 总论:(一)骨的形态(二)骨的构造 各论:(一)躯干骨(二)上肢骨(三)下肢骨(四)颅骨 开始复习吧 概述: 1.运动系统的组成:由骨、骨连结、骨骼肌组成。 2.运动系统的功能:支持、运动、保护。 总论 1.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2.骨的构造:主要有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此外还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各论 (一)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椎骨(成人26块),胸骨(1块)和肋(12对) 1.椎骨: ⑴椎骨一般形态(大部分椎骨具有的):椎体、椎弓、由椎弓伸出的7个突起 ⑵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颈椎(第一、二、七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胸骨:是一块位于胸前部正中的扁骨,由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 3.肋: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 (二)上肢骨 上肢骨: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 1.上肢带骨:锁骨和肩胛骨 ⑴肩胛骨:位于肩部外上方,介于第2~7肋之间,是三角形的扁骨。 ⑵结构:2面(肩胛下窝、肩胛冈、肩峰)3缘(喙突)3角(上角平第2肋,下角平第7肋或第7肋间) 2.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 ⑴肱骨 上端:肱骨头、小结节、大结节 体:三角肌粗缝、桡神经沟 下端:内上髁、外上髁、肱骨小头、肱骨滑车、鹰嘴窝、尺神经沟 ⑵桡骨(上端比下端细小) 上端:桡骨头,有关节凹、环状关节面、桡骨粗隆(为肱二头肌的止点) 下端:尺切迹、茎突 ⑶尺骨(上粗下细) 上端:滑车切迹、鹰嘴(骨性标志)和冠突、桡切迹 下端:尺骨头、茎突 ⑷手骨:分为腕骨、掌骨及指骨 中医诊断学 01绪论部分 1.过程:四诊→辩证→辨病→病历书写 重点名词解释: 症状:医生问诊所获患者对痛苦或不适的自 我感受 体征:医生诊察患者身体发现的异常征象 证候: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 辨病:探求病变全过程总的发展规律,认识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 辩证:识别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理癥结(病位、病性等),抓住当前疾病主要矛盾。 2、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原则:整体审察;四体合参;病证结合 4、发展简史 02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要点:眼神,神情,气色,体态 神的表现类型:得神、少神(包括正虚失神、邪盛失神)、失神(无神)、假神(回光返照)、神乱(包括神志不宁、癫、狂) 二、望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包括主色和客色; 2、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异常色泽)包括善色和恶色。 3、五色主病: 青:主血淤、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赤: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黄:主脾虚、湿证 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黑: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4、望色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天对应表里、阳阴、虚实、新久、病轻重 三、望形体 形体强弱、形体胖瘦、体质类型 四、望姿态 坐卧姿态、异常动态 中药学 01绪论 1、中药与中药学相关概念: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材不可直接入药,一般需净制、切制或炮制等加工处理。 2、中药的起源与发展沿革: ①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 ②现存最早的综合性本草——《本草经集注》 ③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④完整流传的综合性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⑤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本草——《本草纲目》 ⑥清代最有贡献的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⑦国家药品质量的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⑧20世纪的本草巨著——《中华本草》 02中药的产地与采制 1、道地产区: 临床疗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 河南: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四大怀药)、金银花、天南星、天花粉 甘肃:当归、秦皮 青海:大黄、秦艽 山西:党参、黄芪 浙江:浙贝母、白术、白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脉动、温郁金 云南:三七、茯苓、诃子、儿茶、石斛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鹿茸、防风 四川:黄连、川芎、川贝母、乌头、附子、牛膝、麦冬、白芷 内蒙:黄芪 江苏:薄荷、苍术 广东:陈皮、砂仁、巴戟天 河北:酸枣仁、知母、白芷 福建:泽泻、太子参、莲子 安徽:菊花、牡丹皮、石斛、木瓜 海南:槟榔 贵州:天麻、杜仲、吴茱萸、朱砂、艾片 2、中药的采集: 中药采集季节的原则:在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最高的时候采集。一般是在药用部分生长最旺盛的时刻。 植物药不同部位的采收时节: 全草:大多数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桑叶于深秋、初冬经霜后将凋零时采摘) 花、花粉: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花粉宜于花朵盛开时采集。 果实、种子:果实类除青皮、乌梅、覆盆子、枳实等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或果实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后采集,以种子入药的,通常在种子完全成熟后采集。 根、根茎:秋末或春初。 树皮、根皮: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 动物类药材的采集:根据不同动物的特性,以保证药效和容易捕获为原则。 矿物类药材的采集:随采矿全年均可采集。 3、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⑥增强药物性能,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炮制方法: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水制:漂洗;浸;泡;润; 水飞:利用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矿石类) 火制:炒;炙;烫;煅;煨。 炒分为清炒(炒黄、炒焦、炒炭)和伴炒(加固体辅料)。 炙:将药物和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伴炒。 烫:先在锅中加热中间物体,再用中间物体加热药物。 水火共制:煮;蒸;炖;火单(药物放沸水中短暂浸煮,迅速取出)。 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etc. 以上只是提醒大家一些重要概念与名词,记不得的同学快去翻翻老师的ppt或者自己的笔记吧,这周的解剖就复习到这里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7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方捷诀有是证,用是方
- 下一篇文章: 背歌谣,学中药六陈歌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