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汤者,方用前方第二法。

一、学思

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心下满而硬痛,是结胸证。

3、心下满而不痛,是痞。柴胡不中与之,说明柴胡汤不治心下痞。但心下满不也是柴胡的主证之一吗?心下满与心下痞的区别是什么?

4、本段讲,本是柴胡汤证,而以他药下之,有出现“心下满而硬痛者”的陷胸汤证的机会。与前面讲的结胸证有关,还是一脉相承。

5、少阳病之“呕而发热”(少阳病有很多症状),误下之后成结胸证者,乃是病情更严重了,脏器(膈以上)有液体渗出了。渗出的液体与热结,即为结胸证。少阳发热特征是什么?要注意收集。

6、结胸证、心下痞都是少阳病。

7、心下痞就是少阳病,治疗少阳病的方剂绝不是只有柴胡汤,就像治疗太阳病的方剂绝非麻黄汤一样,还有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等。

二、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那么这一段呢。

“伤寒五六日”,这都是去表而内传的时候,起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

“呕而发热者”,所以柴胡的这个使用啊,各方面(柴胡汤的适应证)都得多看。前边讲的这个,“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四个主要的证侯。他后来又说了,“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我们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证,这个(条文的)“呕”也是一证。发热不是柴胡汤的(特质),柴胡汤(证)是“往来寒热”,可是(本条是)“呕而发热”,柴胡汤是个解热剂,那是柴胡汤证毫无问题,所以一证便是也得看全面的问题。

那么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

假如我们在临床上(所见)只是呕,它不是柴胡证。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

那么(如果)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

“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少阳(阳性)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

那么这个(条文所述情况)与小柴胡汤就对了。但是,“以他药下之”是误治,那么下之后,病有的时候它变,那另当别论了。

如果“柴胡证仍在者”,未因误下,(而生变证)辨证,而且还是有柴胡证,那还可与柴胡汤。那么虽然误下之后,这个治法也不为逆,也是对的。

那么服之后呢,“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也不是说小柴胡汤是发汗剂。这个(前面)咱们讲了,“蒸蒸而振”,这个人啊先感觉蒸蒸发热,然后打颤振,就跟战汗的前驱症状差不多,先蒸蒸然、发热,后来颤栗恶寒叫“蒸蒸而振”,那么随后呢就出现大汗,这个病就解了。这说明什么呢?这是瞑眩状态,那么他要是不吃泻药,开始“呕而发热”(就)与小柴胡汤(是)不会有这个情形的。那么由于泻后虚,人是正伤了,这个前面也说过,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较弱,那么这个药再中病,要发瞑眩状态的。这个瞑眩啊,当大夫的也得知道,要不然啊你就跑急诊室去了,那个(一折腾)非坏不可。我们遇到的病人啊已经吃了其他的泻药了,但是还是柴胡证,你就告诉他啊,你吃这个药啊(兴许)是这个情形(学思:指瞑眩状态),要遇到这个,你不要害怕,(连续吃药)这就好了,那要是找急救去就坏了。(冯世纶插话:昨天晚上就有一个。昨天吃麻黄汤的。出汗以前,难受的不得了,高烧40度。打了针,汗也出了。)只要是虚人,这个药要中病,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古人还有这样一句话:“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chou一声)”,这是《尚书》上的话。那么这个地方(发生瞑眩状态则疾病)非好不可,彻底好,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病家和医家都得知道。这要是不知道,(说)这还了得,(这一阵烧),(然后)冷成这个样子,还出一身大汗,(他会寻思)这个(病人)坏了。这是头一段。

第二段呢也相当重要。第二段他说的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和柴胡汤证的一个鉴别法。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这个就是大陷胸汤证,(所以,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心下这个部位,只是满,硬满,但是不疼,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

这个为什么也叫痞?这个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汤证,心下痞硬。可是里面也有黄芩、黄连,就这个方药咱们来分析,也有邪热内陷的这么一点,也有黄芩、黄连嘛,所以也管它叫做痞,也叫泻心汤。其实它的这个心下痞硬,泻心汤证(其实它是心下痞硬),是胃虚邪凑的这么一种病,后面有解释啊,现在我先这么说。

那么这个柴胡剂啊,它是胁满,(在)两侧,(而)不是心下。这个心下满也(由)胁,牵引到心下,它必胁满,所以它才说“柴胡不中与之”(学思:这个柴胡汤的心下满是由胁满牵引到心下的满,必有胁满。柴胡汤是心下满加胁满),这一句话就说三个方剂的鉴别点嘛:

一个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

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学思:为什么“柴胡不中与之”,这个“心下满”没有“胁满”。)

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

它主要是三个,看起来是两个,其实含义是三个,“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包括了(三个方剂的鉴别点)。

我们看看这个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

它这个人参,这个药啊,我们现在有些人老想吃参,(但)它不是个万灵的药,人虚,它是补虚。这个药也有它的证侯,这个人参补虚啊,它在于胃虚,而且限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才能用,这是根据张仲景的这个书。我们平时用它呢,也是健胃。如果胃实(学思:胃不是机能衰退,而是有邪。实质是胃不虚啊),那没有用人参的,那不是一个好药,那是有害无益。

咱们说它补气,也有道理,这个气就是津液啊,它是来自于水谷,化生于胃,你胃要不好,这个就是津液不行而气虚啊,那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说的。咱们上边说的“手足冷”(条)就是的,手足冷,胃不行津液,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那么这个方剂(半夏泻心汤)它用人参健胃而去心下硬,它主要是硬,心下痞硬。(学思:人参补虚、补气?)

那么它也有邪啊,不是没有邪啊,胃虚则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所以它用黄芩、黄连以去热邪,这个也叫心下痞硬。

那么半夏、干姜,我们看《金匮要略》有半夏干姜散啦,它止(治)呕。那么人参与甘草、大枣合着都是健胃安中的药,都是甜药。

所以这个方子又能治呕,有半夏、干姜;

有人参、黄芩、黄连也能治心下痞硬,它非“心下痞硬”不可(学思:人参通过补气治“心下痞硬”,黄芩黄连通过祛热治“心下痞硬”),只是“心下痞”不可。

那么半夏和干姜都是辛味,干姜更温,都是祛水的。不光有热,同时有胃虚,同时这个水也往上凑,胃中有停饮,(所以这个方剂啊,学思:这句话是不是多余啊),里头有渗(振)水声,肚子里面瓜拉瓜拉叫唤,另外它还有腹中雷鸣,大便溏泻,这个方子(半夏泻心汤)全治的。

那么在这儿呢,它只是提一个“心下满”,这不是全证。

全证是:呕而心下痞硬,腹鸣。它(半夏泻心汤)必有这些证侯,或者下利,它下利也治。

那么这个方剂也是常用的方剂。我们现在对于胃肠功能紊乱,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方剂都常用的。

又有呕,大便又溏泻,肚子瓜拉瓜拉叫唤,心口这个地方感觉堵塞,不愿意吃东西,这个方剂都常用。(学思:妙哉)

三、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具。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不罢者,不为逆,却与柴胡汤则愈。

若下后,邪气传里者,邪在半表半里,则阴阳俱有邪。

至于下后,邪气传里,亦有阴阳之异。

若下后,阳邪传里者,则结于胸中为结胸,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与大陷胸汤以下其结。

阴邪传里者,则留于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学思:所谓阴邪者,无热、恶寒也。)

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此之谓也。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学思:古人喜欢解释,有时候大多解释错误。)

四、清·吴谦《医宗金鉴》

结胸兼阳明里实者,大陷胸汤证也;兼阳明不成实者,小陷胸汤证也。

痞兼少阳里实证者,大柴胡汤证也;兼少阳里不成实者,半夏泻心汤证也。

今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是邪传少阳之病也。既柴胡证具,乃不以柴胡和之,而以他药下之,误矣。若柴胡证仍在者,此虽已下,尚未成逆,则当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战,然后发热汗出而解矣。

盖以下后虚中、作解之状皆如是也。

若下后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固所宜也。

若但满而不痛,此为虚热气逆之痞,即有呕而发热之少阳证,柴胡汤亦不中与之。法当治痞也,宜半夏泻心汤主之。

程应旄曰: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挟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

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大相迳庭矣。痞虽虚邪,乃表气入里,寒成热矣。寒虽成热,而热非实,故用苦寒以泻其热,兼佐辛甘以补其虚,不必攻痞而痞自散。

所以一方之中,寒热互用,若阴痞不关阳郁,即郁而亦未成热,泻心之法概可用也。

汪琥曰:少阳病误下,邪在半表半里,居阴阳之间,故有痞结证。夫人身、膈以下属阴,膈以上属阳,少阳居清道而介乎膈之间,亦为半表半里。此可征少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而结胸、痞气所由分也。

五、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症也。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若有下症,亦宜大柴胡。而以他药下之,误矣。

误下后有二症者,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不全发阳,不全发阴,故误下之变,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结胸,偏于半里者心下痞耳(学思:谬矣)。此条本为半夏泻心而发,故只以痛不痛分结胸与痞,未及他症。

泻心汤,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

三方分治三阳。

在太阳用生姜泻心汤,以未经误下而心下痞硬,虽汗出表解,水犹未散,故君生姜以散之,仍不离太阳为开之义。

在阳明用甘草泻心汤者,以两番误下,胃中空虚,其痞益甚,故倍甘草以建中,而缓客气之上逆,仍是从乎中治之法也。

在少阳用半夏泻心者,以误下而成痞,邪既不在表,则柴胡汤不中与之,又未全入里,则黄芩汤亦不中与之矣。胸胁苦满与心下痞满,皆半表里症也。于伤寒五六日,未经下而胸胁苦满者,则柴胡汤解之。伤寒五六日,误下后,心下满而胸胁不满者,则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以和之。此又治少阳半表里之一法也。然倍半夏而去生姜,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故仍名曰泻心,亦以佐柴胡之所不及。

六、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呕而发热,柴胡证具,不解经邪,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是表阳未陷,邪犹在经,宜复与柴胡汤,以解经邪。此虽已下之,不至为逆,必蒸蒸而振栗,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下后经证已罢,心下满而硬痛者,此表阳内陷,热入而为结胸也,宜大陷胸汤。

但满而不痛者,此里阴上逆,而为痞也,柴胡汤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参、甘、姜、枣,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芩、黄连,清泻上焦之郁热,半夏降浊阴而消痞满也。方以半夏名,因原有呕证,下后气愈逆而呕愈增也。

七、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承上,凡柴胡汤病证节引起误下成结胸、误下成痞之变证。

水气入里,胃不能受,故呕。

太阳表证仍在,故发热。有表复有里,故曰柴胡汤证具,非必兼「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胁下痞硬,小便不利」诸证也。

误下不见变证,语详柴胡汤为汗剂条,兹不赘述。

若下后变证,见心下满而硬痛,则痰涎停蓄中脘,为宿食阻格而不下,故用甘遂、硝、黄以通之。

设病满而不痛,不因误下而始见,则胸胁苦满及头汗出而心下满,何尝非小柴胡证。

今出于误下之后,是当与结胸同例,而为水气之成痞,故宜以半夏泻心汤,生半夏以去水,黄芩以清肺,黄连以降逆,干姜以温胃,甘草、人参、大枣以和中气。脾阳一振,心下之痞自消矣。以其有里无表,故曰柴胡不中与之。

八、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论述误下少阳以后出现的三种不同情况,很有辨证意义。

第一段是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第二段是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第三段是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少阳病就是呕而发热,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还发热,这是少阳受邪,气机不利,所以呕而发热是小柴胡汤的一个概括证候、代表之症。

柴胡汤证具,小柴胡汤的证候已经具备,应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以他药下之,未用小柴胡汤,而用了其他药物泻下了。

这是错误的治疗,违反了禁汗、禁下、禁吐的少阳三禁。到了金元四家的时候,李东垣还说禁利小便,三禁变成四禁了。

误下以后有没有变化?如果这个人身体好,虽然是误下了,是柴胡证仍在者,少阳之邪未内陷,小柴胡汤的证仍然还存在的,就复与柴胡汤,还得给他吃柴胡汤。为什么叫复与?因为第一次就应该给他吃,如果误下以后柴胡证仍在,不要犹豫,还给他吃柴胡汤。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还不算错误,为什么?这个人的邪气没变。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服小柴胡汤后作解,就和未经误下,吃柴胡汤作解有点儿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误下以后,虽然是柴胡证仍在,毕竟是正气,脾胃之气受到了一定的挫伤,再吃小柴胡汤透热、和解少阳之邪,这种作解就要形成战汗而解。蒸蒸形容正气由里向外抗邪;而振,农村叫哆嗦、发冷,这一振二三十分钟,然后却发热,却字,然后,先恶寒却后又发热,这一发热,正气拒邪而外出,所以汗出而解。有的说叫战汗作解,为什么战汗作解?因为他误下了一次,有这么个情况。大家可能读这一条以后就得出这个结论,误下少阳证以后,再吃小柴胡汤,就得战汗作解。不错,《伤寒论》是这么说的,这事儿也不能太机械,有人没经过误下,吃了小柴胡汤也有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这是一个情况,误下少阳以后,还可以吃小柴胡汤。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倘若不是柴胡证仍在,而是出现心下结满,按之石硬而硬痛的,这就变成结胸了。少阳的半表半里,半表之热就进来了,热与水结就成结胸了。

这是个新提法,和过去咱们学的不一样。因为太阳病下之后,热入因作结胸,误下太阳,热入因作结胸。

这是误下少阳,是少阳之邪构成的结胸,所以跟过去那个病的来路不同。既然是构成结胸了,那没有别的,还是大陷胸汤主之。(学思:少阳病之“呕而发热”(少阳病有很多症状),误下之后成结胸证者,乃是病情更严重了,脏器(膈以上)有液体渗出了。)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如果这个人心下满,还是接着要心下满,但是不痛,只是心下满,但是局限的意思,但满就是发满,没有其他硬、疼的问题。此为痞,这个就叫心下痞。“柴胡不中与之”,柴胡汤也不中给他了,大陷胸汤也不可以给他了,为什么?因为这是心下痞,心下痞是由于误下少阳以后脾胃之气受伤,脾胃的升降之气失调,反映在心下,心下这个地方气的往来、交通、出入就发生了痞塞的病变,所以他的心下就痞。

另外,这个病的来路是“呕而发热者”,呕都是胃气不和,胃里有痰,所以它构成半夏泻心汤证的这种心下痞,这种心下痞古人就叫痰气痞。

痞当什么讲?痞者塞也,就是痞塞了,不通了,壅塞了。为什么壅塞、痞塞?因为脾和胃的升降之气不调,如果气能升而升,气能降而降,升降都正常,就不在这里堵得慌了。现在升降不利,胃气降,降不下去,脾气升,升不上来,所以在这个地方就痞了。那么为什么在心下痞,不会到肚子去痞?因为胸属于阳,腹属于阴,胸为阳,腹为阴,心下是个夹界,在中的夹界,上不承上,下不承下,不上不下,这个地方就是阴阳交换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发生痞塞是有道理的。(学思:实质是这个地方有个膈,在这个地方只有三个通道连通胸腔、腹腔(连通上、下),即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脉裂孔位于第十二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故,说“这个地方就是阴阳交换的地方”亦可。如果胃里有东西,顶着膈不能下来,呼吸也困难,好像是心脏病,其实不是。)

少阳之气不和,就是半表半里之气不和,半表半里之气不和是从横面上看的,是这么来看的,半表半里之气不和是横面的。这是横面的,这是纵面的。这么来看这个地方是个半上半下,要这么来看是半表半里,所以都处在一个阴阳枢纽的地方,对不对?(学思:少阳不和就是表里之间这个地方不和,不是枢纽。)所以脾胃的阴阳之气,脾属阴,胃属阳,脾胃的升降之气失调了,它的病变反应是在心下,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都叫和解之法,都是去滓重煎之法,都是小柴胡汤的变化之法,应该看到这一点。

这里为什么说是柴胡不中与之也?第一段是说的柴胡,第二段是说的大陷胸汤,底下这一句话概括来说,是柴胡汤也好,大陷胸汤也好,可是都不能吃了,为什么?因为这个病似少阳而非少阳。堵得慌、心下痞,有点儿像少阳,但又没有胸胁苦闷的主证,所以它非少阳。在辨证的时候,不要以为是个小柴胡汤证,它现在没有少阳的胸胁苦闷,只是心下有点儿闷。(学思:心下痞就是少阳病,治疗少阳病的方剂绝不是只有柴胡汤,就像治疗太阳病的方剂绝非麻黄汤一样,还有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等。)

似结胸而非结胸,心下有硬满,心下硬满有的时候也像结胸,但是它不疼痛,不是按之石硬,所以也不是结胸,大陷胸汤也不可以吃。应当吃什么?应当吃半夏泻心汤。(学思:结胸证也是少阳病。)

半夏泻心汤是三个泻心汤里的主方。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叫泻心汤,都治脾胃不和的心下痞塞。这三个方子里,半夏泻心汤是个打头的,是泻心汤的一个主方。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一个是有呕,心下痞它有呕,一个是大便有点儿不调,倒不见得腹泻了,为什么?因为这个病是以他药下之,所以脾气不升,它就有一点儿大便不调,胃气不降它就有点儿呕,同时心下痞。这个痞是个气痞,它和结胸的热与水结是不同的。半夏泻心汤为什么以半夏为名?一个因为它有呕,半夏能够治呕,能够去痰水,《神农本草经》说半夏能治疗伤寒寒热,心下坚(心的下边就坚,坚者坚硬也),胸胀咳逆,所以半夏能治心下的痞结。半夏能治心下的痞结。气的痞塞,而且还很牢固的,就叫痞结。张仲景的用药方法不是后世的本草学,而是汉朝的一些用药的规律,所以学《伤寒论》,了解《伤寒论》的方子,有的时候得看《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还反映了张仲景用药的一些规律。

半夏能治心下痞、心下痞结(学思:这是两个不同的证候),我们说半夏泻心汤是三个泻心汤的代表方,道理就是在这个地方。半夏泻心汤是七味药组成的,实际上就是小柴胡汤减去柴胡,加上黄连,生姜变成干姜,换了一味药,改了一味药。小柴胡汤把柴胡去了,因为不是胸胁苦闷,它是心下痞,是胃的问题,不是少阳的问题(学思:刘师谬矣,。仍是少阳的问题,只是心下痞不发热了)。这个方子有三组药,一个是辛味药,半夏、干姜是辛味药;一个是苦药,黄芩、黄连是苦药;一个是甜药,人参、甘草、大枣这都是甜药。古人概括地叫辛开苦降甘调之法。

辛开苦降甘调之法,这是古代解释药方的方法。你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他解释药都很朴素的,不是像后世说的那么花哨,说的那么详细,人家就是说的苦以降之,辛以散之就完了,他就是根据古代的用药的方法来解释的。《黄帝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阴阳的概念很朴素的,不是那么太细的。阴阳之气痞塞了,具体说是脾胃的升降之气在这里痞塞了,堵住了,交通不利了,治疗得调和脾胃,所以这个方子叫和解之法。脾属于寒的,胃属于热的(学思:刘师谬矣),各代表阴、阳一方,黄芩、黄连降胃气之逆,它往下来,苦降;干姜、半夏这个辛药,能够散脾气之寒;再加上甜药,人参、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补中气。为什么它脾胃的升降气失调了?主要还是由于条文说的误下之后伤了脾胃。

在临床不见误下,脾胃虚弱也可以出现脾胃不足的升降失调,所以必须加上人参、大枣、炙甘草来补脾胃之气,脾胃之气足了,升则升,降则降,病就好了。

《伤寒论》的这三个泻心汤治疗胃病,我们现在在内科杂病叫胃病,给治疗胃病开了一个阀门,一个治疗的方法。为什么?因为这个病单纯寒,单纯热,都好治,就怕寒热错杂之邪,也有寒、也有热,这个很不好治。治寒它还有热,治热还有寒,如果不学到泻心汤的方义,没有理论指导,在临床治这个病就难了,也有点儿效,但总不彻底。一会儿用香砂六君子,觉得好一点儿,好像也不行,又烧心烧得厉害了,吐酸水吐得厉害了,用之有热了,赶快用点儿黄连清清胃;一清,酸水少一点儿,嘈杂好一点儿了,大便又拉稀了,还是两个问题,总不平衡。

我在门头沟带学员,第一次开门办学,有一个患者就是胃气不和,心下痞,吃了一百多付药都没解决,喝几付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五六服就好了。现在这个病包括近代医学的1胃炎,急性、慢性的胃炎,也包括一些2溃疡病,胃溃疡、消化道溃疡里的一些胃气不和的病,还有3肝炎,只要是有这些症状,心下痞,寒热升降之气不和,这个方子都有效。(学思:举例好啊)

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叫痰气痞,内里有痰,有没有根据?以前我对这个问题都不太相信,反正古人就这么一说呗,反正因为它有半夏了,有半夏就说有痰,叫痰气痞。有一次就治一个病人,司机,好喝酒,就得了这个心下痞,恶心呕吐。脉弦而滑,按之无力,脉弦滑就属于有痰饮,按之无力是脾胃虚,又是心下脾胃的呕吐,这是半夏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的原方就上去了,吃完了以后,他是个司机,说话也很直,说吃过药就好了,行了,我的病好了,我说怎么的?他说这里不堵得慌了,药还挺有劲的,吃药以后拉了一些痰沫子,拉了一些就好了。我一听,这不是痰下去了嘛。吃小陷胸汤拉黄涎,吃半夏泻心汤能拉那个白色的,是痰的那种东西,所以《医宗金鉴》就管它叫痰气痞,是有实际基础的。

九、子恒注

患太阳伤寒五六天,出现呕吐伴有发热,是小柴胡汤所主少阳之证(互参第条),柴胡汤证具备,反而使用其余(他)药剂攻下,攻下之后,若柴胡汤证仍在,还可抓住机会再予柴胡汤,这种情况虽然是经过误下治疗,但尚未导致变证的出现,服药后必然战汗做解,蒸蒸而振(互参条),蒸蒸是形容正气奋起抗邪外出而发热的样子,邪气外散故见振颤,祛邪外出于表必然会借助发汗的方法,所以会出现发热汗出,然后病证解除。

如果误下之后,出现心下胀满,按之石硬且疼痛,是邪气与水互结胸膈,成为结胸一证,治疗需要选择大陷胸汤。

如果误下之后,出现心下胀满,按之无痛,这是正气因攻下被伐,气机郁滞,于心下形成的痞满之证(互参第条),治疗不能使用小柴胡汤,适宜选择半夏泻心汤。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