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医师 http://m.39.net/pf/a_4621481.html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蕴生一方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更催生出了地域性的医学流派,如:江苏常州地区孟河镇形成的孟河医派,用药强调和缓醇正;今广东、海南及广西大部等地区的岭南医学,注重调理脾胃,遵循祛湿不伤阴、补益不化燥的原则;至今活跃于安徽地区的新安医学,用药强调时方轻灵、固本培元。伴随着地域性医学流派的发展昌盛,与之相契合的中药炮制流派也进一步得以产生和发展。

中药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由于各医学流派临床用药的需要不同,中药炮制各流派的炮制工艺也各具特色。如:江西的樟帮以刀工见长而闻名,而同属于江西的建昌帮,后向周边地区发展,则以工艺取法烹饪为特色;发源于今河北——北京一带的京帮,炮制上多采用铜炖罐蒸制法;发源于四川省的川帮(或称川派),以“九制大黄”、“九转南星”、“仙半夏”等特色中药炮制品种而闻名。除上述四大主流炮制流派外,活跃于我国中部古徽州地区的炮制方法也展现勃勃生机,其中,尤以陈嘉谟陈氏的“贵在适中”的徽派炮制原则最具历史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此原则逐渐成为中药炮制的重要指导思想。

徽派炮制,肇自哪个年代,不甚明了,但盛于明清,与新安医学的发展昌盛息息相关。在新安医学发展的年间,涌现的近位医家所留下的诸多著作中,就有许多炮制方面的经典著作,其中,陈嘉谟陈氏的炮制理论最为经典,其所著的《本草蒙筌》“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该原则后来一直成为中药炮制的指导原则。

1、由儒入医成大家—陈嘉谟

陈嘉谟

公元~年

陈嘉谟(年-年),字廷采,号月朋子,今安徽祁门县二都(西乡石墅)人,有文献记载称其曾任明朝御医。

陈嘉谟年少时天性聪颖,攻读儒学,且博学多才,在诗、词、赋和书法等方面均有建树,后因体弱多病,遂钻研医药学知识,他在“自序”中写道:“予少业举子,寻以体弱多病,遂留意轩岐之术于凡三代以下诸名家”,并终以医药造诣深厚且颇有建树而著称于世。

陈嘉谟由儒入医,尤其喜好金元四大家的医学著作及其学术思想,受李杲和朱丹溪思想的影响最大。其毕生精研医学,以医鸣世,虽几度乔迁,总为从游者甚众。其善于通过临证实践,结合自己心得和经验加以补充,悉心进行经验总结,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年)开始撰写,历经了七年时间并且五易其稿,于嘉靖四十四年(年)在其八十岁高龄时撰写成书,名《本草蒙筌》。

2、《本草蒙筌》—中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著作之一

《本草蒙筌》是陈嘉谟用来教授弟子的本草讲稿,意为童蒙作也。筌者,取鱼具也,渔人得鱼由于筌。正如他在“自序”中写道:“予少业举子,寻以体弱多病,遂留意轩岐之术于凡三代以下诸名家,有裨卫生者,罔不遍阅精择之”,陈嘉谟特别重视本草学,说“不读《本草》,无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是故《本草》也者,方药之根柢,医学之指南也”。

《本草蒙筌》共十二卷,又名《撮要便览本草蒙筌》,全书叙述了药性总论,收载了药物味,系统地记述了各类药材的产地、收采、储藏、鉴别、炮制、性味、配伍、服法等。并按草(上、中、下)、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十部分类,附有其本人之按语,其中种药材还绘有药图。具有消食功能的鸡内金、行气止痛的青木香、止血散热的血余炭等特效药,均首见于该书,至今仍为中医临床上的常用药。陈嘉谟十分强调了药物产地与药效的密切关系,说“地胜药灵”,推崇蕲州艾、绵黄芪、上党参、交趾桂、齐州半夏、华阴细辛、宁夏柴胡、甘肃枸杞、新安的白术、怀庆的山药与地黄等“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

陈嘉谟

重视药物与产地关系

此外,他还提出虽为同一种药,但颜色、产地等不同,疗效也就存在差异,例如:术分苍白,白者能补,有敛汗之效,苍者有发汗之能;当归有马尾当归与蚕头当归之分;芍药有赤白二种,赤芍能泻能散,白芍药能补能收;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该书内容不少是采用韵语对仗写成,不仅便于弟子及后学者记诵,而且对于后学临证用药提出了严谨的科学理论与用药方法。

《本草蒙筌》由歙人许国作序,王肯堂校刊,于嘉靖四十四年(年)及万历元年(年)相继刊行,首刊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年问世早了整整25年,其一些宝贵经验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名医缪希雍(江苏常熟人)的《炮炙大法》全文辑入,不仅对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与促进,而且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藏书于日本的杏雨书屋,对国外医药学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嘉谟也因此书被称为古代新安著名的药物学家。

3、陈嘉谟对中药炮制发展的贡献

炮制创新

陈嘉谟

炮制的创新总结和发展

(1)首倡“紧火”

《本草蒙筌》对后代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书中明确论述了对加入辅料炮制药物所起的作用,在介绍了历代名家经验的同时,遵古而不泥,提出了自己的独创与见解。更为可贵的是陈嘉谟第一次在理论上提出了中药的炮制原则及“火候”是中药炮制领域中核心的基础理论之一,首倡“紧火”的运用。他认为中药炮制是否得法,直接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故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首提“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三类炮制分类方法

陈氏首次对中药炮制方法作了概括性的归类,指出,“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二者”。

(3)首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本草蒙筌》着重强调了辅料的应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该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在炮制技术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条下所载的“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实际上就是没食子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制备没食子酸早多年。

(4)提出炮制需“因药不同,因病而异”

陈氏提出炮制要因药不同,因病而异。例如:“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朴硝,虚火酽醋,痰火姜汁,伏火盐汤。气滞火同吴茱萸,血瘕火拌干漆末。食积泻亦可服,陈壁土砂炒之。肝胆火盛欲驱,必求猪胆汁炒”。

(5)精研特殊药物的炮制方法

在特殊药物炮制方面,陈氏也提出不少正确的意见,如,对水银的制法,陈氏首次提出“用磁罐二个,掘地成坎,深阔量可容二罐于坎,四围用土巩稳实,内盛水满。仍一罐,入朱砂半满,上加敲碎瓦粒,剪铁线髻如月圆样一块,闭罐口,倒覆下罐之上,务令两口相对,弦缝盐泥封固。以熟炭火先文,后武,煅炼一炷香久,其砂尽出,水银流于下罐水内”。水银取自于丹砂在历代本草书均已提及,《本草蒙筌》对水银具体制法论述颇为详细,后世医家加以引用制作。又如,黄连治各种火邪,对不同的火邪以不同制炒。

人物评价

陈嘉谟

徽派炮制第一人

新安祁门陈嘉谟,徽派炮制第一人,确属当之无愧!

图文编辑:李凌基、夏冉

审定:朋汤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pw/7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