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谷欲吐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食谷欲吐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伤寒论》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迟。 方义: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氣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氣,为使药。 配伍特点: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运用: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禁忌: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仲景论“少阴病”而用吴茱萸汤的目的是突出厥阴肝寒吐利证有类似少阴寒证。 辨识“吐利”的病机是阳虚生寒,阴寒逆乱上下,则吐利。 辨识“手足逆冷”病机是阳虚不温,阴寒充斥。 辨识“烦躁欲死”则是辨别少阴阳虚阴寒烦躁证与辨厥阴肝寒烦躁证的核心,厥阴肝寒之“烦躁欲死”的表现非常痛苦,难以忍受;若是少阴阳虚阴寒烦躁,因心阳虚弱,神明不得阳气顾护,病人虽有烦躁,但无“欲死”表现,此为神明不得阳气所守;若是厥阴肝寒烦躁,病机是厥阴肝寒上逆于心,心神被扰,则烦躁欲死,病机是心气不虚,神明尚能内守,故有“欲死”表现。 吴茱萸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 阳明病篇第条,“食谷欲吐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篇第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第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阳明病篇的吴茱萸汤证,属于阳明胃虚寒呕吐证。 厥阴病篇的吴茱萸汤证,属于肝寒犯胃的濁隂上逆证.对此,历代注家多有共识。 唯独对于少阴病篇中的吴茱萸汤证的理解存有异议,其焦点在于吴茱萸汤治疗少阴病吗?第条是少阴病证吗?如果都不是,那么,仲景为何将其写在少阴病篇,条文句首又冠以“少阴病”三字?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 我们首先来剖析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浮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如果说此证是少阴病的隂寒四逆证,仲景就绝不会另出吴茱萸汤来治疗,而以四逆汤治疗最为切合。今觀少阴病篇第条云:“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与少阴病篇的吴茱萸汤证情从文字上颇为相类似,但一为“死”证,一为吴茱萸汤治之,可见两证在本质上有区别。以药测证,凡少阴阳虚寒化证的吐利四逆者,仲景皆以干姜与生附子相配伍,急救回陽(见四逆汤类方)。少阴病篇中的吴茱萸汤,其方中只有温胃散寒,下气降濁,疗肝寒犯胃的吴茱萸,温胃散寒止呕的生姜,补中益气的人参、大枣。全方之治重在中焦,温中祛寒补虚,因而五版《方剂学》教材将其列入温中祛寒剂中,其治在中,丝毫无治疗下焦肾阳虚之义。 仲景用桂枝温助心陽,干姜温补脾陽,生附子急救肾阳虚衰,此定法也。吴茱萸汤中既無生附子,又無干姜,何谈治疗少阴阳虚隂寒证。更须提及,吴茱萸汤中重用生姜,此亦为该方之治重在于中焦,而不在于下焦之明证。问题随之而来,既然仲景曾用吴茱萸汤治疗胃虚寒呕吐证和肝寒犯胃濁隂上逆证,此方用于治疗中焦,温中止呕,又何必中条文句首冠以“少阴病”三字呢?称谓“少阴病”,实际不是名副其实的少阴病,而是本证胃寒则呕吐,隂寒之邪下迫于肠则下利,上逆而呕,下迫而利,吐利并作,氣機逆乱于中,病人难忍,故称为“烦躁欲死”,非病危病重之“死证”,而是病人被邪气内扰难于忍受之状。又因寒邪阻于中,氣機逆乱上下,则中阳不达四末,故出现“四逆”。这样一来,在症状表现上,就酷似少阴病阳虚的吐利四逆证,而实质上有天壤之别,应当详加辨认,因而仲景才将其写在少阴篇中,并以“少阴病”三字冠首论之,以与真正的四逆汤证加以鉴别,这是辨证的需要。 参加年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年会(前排左二是笔者) 某些注家拘于“少阴病”三字,仍将其解释成少阴病,如柯韵伯中《伤寒来苏集》中云:“少阴之生气注于肝,隂盛水寒,则肝气不舒而木郁,故烦躁;肝血不荣四末,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则土中不宁,故吐利耳。病本在肾,而病机在肝,不得相生之机,故欲死……吴茱萸辛苦大热,禀东方之气色,入通于肝,肝温则木得逐其生矣。若温肾则水不寒,辛以散邪,则土不扰,佐人参固元气而安神明,助姜枣调营卫以补四末……用此方鼓动先天之少水,而后天之土自生,培植下焦真阳,而上焦之寒自散,开少阴之关,而三隂得位者,此方是欤。”这类左变为,右变为,将第条少阴病篇中的吴茱萸汤证治过于勉强的加以解释,实难令人接受。 笔者与同学回访母校北京中医药大学 柯氏只说,不可自圆,既然称“肝血不荣于四末,故厥冷。”难道就可以“人参固元气”而“助姜枣调营卫以补四末”奏效吗?果真是肝血不足而阴寒内盛之手足厥冷证,应是当归四逆汤主之,仲景中温补少阴肾阳之时,中急救回陽以治疗四逆证者,必以附子配干姜,使先天肾阳得到后天脾陽之滋养而根固。未见仲景用吴茱萸汤去“鼓动先天之少水,而后天之土自生”之凡例。温中就是温中,与温肾回陽救逆不同,如果拘泥于文字,将少阴病第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看成是少阴阳虚隂寒吐利四逆证,那必取四逆汤治之而愈,不可在用它方。 重要文献摘要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汪琥:“呕为气逆,气逆者必散之。吴茱萸辛苦,味重下泄,治呕为最。兼以生姜,又治呕圣药,非若四逆汤中之干姜守而不走也。武陵陈氏云云其所以致吐之故,因胃中虚生寒,使温而不补,呕终不愈,故用人参补中,合大枣以为和脾之剂焉”。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见阳明胃气虚寒呕吐;二见少阴寒气犯胃呕吐;三见厥阴寒饮浊气上逆呕吐。因皆有胃寒呕吐一证,故均用吴茱萸汤治疗。若少阴寒甚迫胃,可兼见手足厥冷、下利等证;若肝寒循经上逆,亦可见到巅顶头痛等证。可见本方治疗寒性呕吐为所长。 郭雍中《伤寒补亡论》中说:“凡寒厥,手足逆冷而烦躁的,不论其他余证,当先服吴茱萸汤;如手足厥逆不见烦躁者,当先与四逆汤;如果手足厥逆而又下利,脉沉微不见者,则當急服通脉四逆汤。”指出了治疗少阴病寒证的方法和规律。 本方加附子,名吴茱萸加附子汤,治疗寒疝腰痛,牵引睾丸,尺脉沉迟等证。 患男,32岁。确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年余,医院建议手术治疗,常于午夜左右发病,见左下腹胀痛,呕吐反酸,周身寒战,头目眩晕。诊脉弦缓,舌质淡嫩苔白润腻。诊断肝胃寒邪犯上。子夜阴气盛,故病发胀痛呕吐;而隂来博陽,故见寒战。处方吴茱萸汤:吴茱萸10g、人参10g、生姜18g、大枣5枚。上四味,以水1L,煮取ml,去滓,温服。服药3剂病情好转,诸症减轻。原方加当归12g、丹参15g、海螵蛸15g、浙贝母15g。继服15付病愈。 (患者女75岁,因输液反应引起严重肝损伤,伴多种严重并发症。医院治疗半年之久,未见好转,经病友介绍,前来我处治疗。经过中药调理基本康复,今天同老伴前来感谢。) 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上见呕吐涎沫甚多,或食谷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歌诀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 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联系 新浪博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6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学考点中药炮制常见液体辅料及其作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