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胡希恕解读《经方》讲座第二部分金匮要略十八、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哕”这个证就是干呕,不过它是其声连连。干呕就是有声无物谓之干呕。那么哕与干呕怎么分别啊?哕就是干呕连连不断,不是一声,是连连不断的,古人叫做哕,干哕嘛。哕大概都是虚证多,但是也有实证,头一节就是说这个(实证)。哕而腹满,这个腹满指的是实满,他拒按。“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那你看看他,前后就是指大小便,是大便不利,或者小便不利,都影响到哕,不往下通,就往上逆。(哕而腹满)这个腹满不是虚满。腹满当然在少腹了。如果是大便不利,这个腹满是要拒按的;要是小便不利,这个他没详细说,因为这些问题在《伤寒》都讲了,《金匮》是讲在《伤寒》之后啊,以前《伤寒杂病论》都是在一个书里头,也是先伤寒后杂病。这在伤寒里都讲了,在这里头就是略提,不那么详细说了。所以注家对于这些,都认为这不是错,就是简略(而已);也有这么说的,其实他(仲景)是故意的,因为那部分在《伤寒论》里头都讲了。其他虚证的哕,他没提,后头具体治疗上有。底下就讲呕、吐的具体治疗。、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咱们前面讲桂枝治气上冲,而吴茱萸是治水上冲。水往上冲逆,所以他呕嘛。水本来停在胃里,“呕而腹满”,这就指上腹,水往上冲逆,所以上腹比较满,甚至于胸满。这个就是胸满了,“呕而胸满”。水由心下向上冲逆,所以,要是呕、胸满,说明水气上冲,那用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这个方药最常用不过了。由于水上冲有很多症候,胸满是其有所反映的一个症候。底下也有了,一会儿再讲。这个方剂,是以吴茱萸为主的,吴茱萸一升,一升就是一茶杯,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吴茱萸它治水气上冲,有治呕镇痛的作用,那么加上大量生姜,它更能治呕了。凡是胃停水,胃虚的多,所以他搁人参、大枣,就是补胃之虚了。那么(吴茱萸汤)这个方剂一方面治标,治其水气上冲这个呕,他用吴茱萸、生姜;一方面胃老虚,还是停水,所以从根本上恢复胃,他用人参、大枣。这个方应用很多,等底下讲完咱们再多讲讲。、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上水气往上冲,吐涎沫是一个症候,头痛、头晕全是,尤其头晕最多见了,不过这个书上没有。我在临床上通过实践经验,很多的头晕是吴茱英汤证,可是得恶心,起码得恶心啊,吐不吐也得恶心,一动了就要吐。我们讲过很多了,胃停水,头晕、头眩、头冒,都是水气冲击大脑的问题。吴茱萸汤啊,治水往上冲得最厉害(这种证型)。所以现在临床上的美尼尔氏征,很多是吴茱萸汤证,这临床上你们可以试验。这人头晕得厉害,不敢动,一动就要吐。呕是个要紧的症候,呕是吴茱萸汤的一个主症,如果(再有)头晕或者痛,都可以用吴茱萸汤,吐涎沫这是它的症候。所以(吴茱萸汤)这个方剂,不但治胃,胃痛它也治啊,吴茱萸汤治胃疼也挺好。但是吴茱萸是个大温性药,利于虚寒,不利于实热。我们在临床上考虑这个人有热,尤其是实热,吴茱萸可要小心慎用。虚寒的,无论是头痛、头晕、吐涎沫,以至于胃疼但是有呕,都可以用,都好使。在临床上这个方子最经常用了。、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呕而肠鸣,水气不是只在胃,在肠子也有,所以(下面)腹鸣、肠鸣,上面呕吐,这也是有水饮了,同时心下痞。在半夏泻心汤里头,心下痞有两层关系,一方面是胃气虚,心下痞硬,是人参证,方中有人参嘛;另一方面,是黄芩、黄连的心下痞,是泻心汤证。(两种痞)半夏泻心汤兼而有之。在《伤寒论》里头常说心下痞硬,痞硬也不只是人参证,但凡是人参证一定心下痞硬;同时也存在黄芩、黄连证的心下痞。(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不但治呕,也治下利,因为黄苓、黄连是治下利的药。苦药之中,唯独黄芩、黄连、黄柏都是燥药,它们苦燥,所以能够祛水,能够止利。(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剂寒热并用,一方面胃虚有饮,用半夏、干姜祛饮;搁人参、甘草、大枣,补胃之虚;另外搁黄苓、黄连,解烦解痞,当然这个病有时候有烦躁。临床上心下痞、烦躁、呕吐、肠鸣和下利,(半夏泻心汤)这个方药都治。但是“痞”不只是泻心汤的痞,有时候是痞硬,痞硬就是人参证了。痞硬,也包括心下痞。(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也常用,甘草是三两,我们再多搁,就是甘草泻心汤,搁四两,也可多搁到五、六两,五、六两现在说就是五、六钱了。去干姜加生姜就是生姜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治疗上差不多,全治呕而心下痞和下利。你们看看《伤寒论》对照一下就知道了。甘草泻心汤前面讲过,狐惑病中它治“蚀于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加量,就能够治口疮,挺有意思。你要不加量(甘草)就不行。(甘草泻心汤)也是咱们临床上常用的办法,但是治“呕而肠鸣”这是一致的。寒热错综之证,用药可以寒热错综来用,一点无误。所以现在的(有些学识浅的人)看到开的方子,又有黄芩、黄连苦寒药,又有干姜、半夏辛温燥药,他不明白。其实古人之所以这样配伍,是因为病就是寒热错综的。既上边有热,下边的确有寒,水气在肠鸣里流走,就是虚寒嘛。(编者按:以上内容摘自《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学苑出版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