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茱萸,来自九九重阳节的问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能是我们第一次认识到“茱萸”这个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对于异地谋生亦或是他乡学子而言,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真真切切地道出万般无奈的乡愁。 吴茱萸 ▼ [基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山茱萸 ▼ [基源]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性味]酸、涩,微温。 [功效]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吴茱萸和山茱萸,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中药材,连药效都相去十万八千里,一种是温里药,另一种是收涩药,所以在捡药的时候岂能马虎?看了上述二者的区别,想必聪明的你也猜到了,重阳节所佩戴的茱萸应该是指吴茱萸!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指四川一带的食茱萸,在此就不赘述了。 作为温里药之一,吴茱萸确实其貌不扬,还真是朴素的鲜有人问津。不似肉桂般有引火归元之能,也没有干姜的温肺化饮之效,更别提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吴茱萸在内服的温里药中,似乎并不太受医家的待见。 不过存在自有其理由,每一味中药都是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孕育而生,都无可代替。“蝶不梦庄周”,本草无言,不会因为我们不重视,而忘却了自己的使命。相对而言,吴茱萸的助阳之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只不过它的使用方法有些意外,你或许并不知其妙用罢了! 先说一下古方中吴茱萸的内服之效吧!背过《汤头歌诀》的道友想必知道温里驱寒十二方中有一剂“吴茱萸汤”,不起眼但疗效却值得肯定,一般对症下药,十个中有九个会佩服此方的见效之快! ■图:书《汤头歌诀》 “吴茱萸汤”为伤寒经方,出自《伤寒论》厥阴篇,该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为治肝胃虚寒之干呕、吐涎沫、头巅痛之方。临床使用以手足不温、呕吐清水、不欲冷饮、脉象弦细为标的。 在《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证必见呕吐症状,《伤寒辑义》云:“吴茱萸汤之用有三,阳明食谷欲呕用之,少阴吐利用之,厥阴干呕吐涎沫者亦用之,要皆以呕吐逆气为主。” “故主寒中,其进甚锐,除逐痹闭,其退甚速。开发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阳生气分之良剂也。 故气下者自上,咳逆者自平,痹闭成虫者自杀矣。设中热人所当避忌,形寒饮冷者,为效颇捷。佐以黄连,用治淡阴,两得之矣。”——《本草乘雅半偈》 如果有一定医古文基础的道友,不防细细品读一下上述引文,想必会有所收获,其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或许又是中药界的一份瑰宝。 之前说过,吴茱萸的巧妙用法为人们知之甚少,比起内服,外用法更适合吴茱萸的特性。倘若患者是胃气衰败,时时干呕,五谷不入,滴水不进,像这种“虚不受药”的情况,仅仅考虑中药内服显然有些不切实际。如果担心西药副作用太大,想继续坚持中药疗法,那么就不得不考虑一下特殊的外用疗法。 这里提供一个特别实用的吴茱萸外用法:将适量吴茱萸研磨成粉末,以醋调和,敷于足底双涌泉穴。隔日呕吐即止,胃气大开,十分见效。 ■图:涌泉穴 可能有些中医会觉得像贴膏药这样的外用法难登大雅之堂,恍如以前人们习惯讥讽那些不入流的小郎中,就是一句“卖膏药的”将人贬值的一无是处。可是,“阳春白雪”固然高雅,“下里巴人”难道不是更贴近生活一点吗? 吴茱萸手绘 同城君觉得——“药”不在贵,“对症”则灵!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无论外用还是内服,哪个能真正为患者减轻病情的痛苦,并且几乎不会破坏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都是可行的,不存在优劣之分。 3岁以内小儿可以通过泡脚来达到疗效,特别是感冒或是腹泻小儿,通过脚部皮肤吸收,一样可以达到内服药的效果。 提到“膏药贴”,同城君曾亲眼目睹其治疗的奇特之处,如果说最常见的小儿伤寒,感冒发烧,用膏药贴来治,并不需额外服用其他药物内调,你觉得可信度多少?佩兰所见,所疗者无一例外,均已康复。 不同于人们以前所用的固药膏,这种膏药需要现配现用,虽然都是感冒发烧,但由于病情分轻重,咳嗽、流涕、痰饮、头痛等等附带的症状又有不同,所以每个人配方都是不尽相同的,单单过同城君手调配的药方就不下二十多种。 吴茱萸来自深圳林芝缘中医馆 当然,吴茱萸除了显著的降逆止呕和助阳止泻的功效外,还能散寒止痛,比如头痛,腹痛,痛经等等与虚、寒、瘀三者所引起的疼痛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2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笔记太湖用药秘法3
- 下一篇文章: 吴茱萸高效种植科学选种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