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吴茱萸的功效及应用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本品芳香浓郁,味辛辣,以粒大,色蔻黑色者为佳,用甘草汤制过应用。 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散寒止痛,疏肝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燥湿。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一般用1.5~5g 1、寒凝疼痛证: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与温中降逆药配伍,如:生姜。治寒疝腹痛,与温经散寒,行气止痛药配伍,如: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治冲任虚寒,瘀血阴滞引起的痛经,常与温经散寒,活血养血药配伍,如:桂枝,当归,川芎等。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与宣散寒湿药物配伍,如:木瓜,苏叶,槟榔等等。 2、胃寒呕吐证:治胃寒腹痛,呕吐不止,常与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药配伍,如:干姜,甘草等,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酸水,常与清热燥湿药配伍,如:黄连等。 3、寒湿泄泻:用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多与湿补脾肾,涩肠止泻药同用,如: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等。 4、外用本品有燥湿止痒作用:治湿疹,湿疮,单用本品,或与收湿止痒药配伍,煎洗或干粉撒布患处。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服、久服;阴虚火旺者禁服。 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吴茱萸酸,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及吴茱萸苦素。有驱蛔,抗菌,镇痛和血压有短暂而轻微的升高,呼吸轻度兴奋,增加颈动脉血流量等作用。 《丹溪心法》左金丸:黄连g,吴茱萸30g。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医方集解》导气汤:川楝子12g,木香9g,茴香6g,吴茱萸3g(汤泡)。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主治寒疝疼痛,或囊冷结硬如石,或牵引睾丸而痛。 《古今医鉴》大温经汤:当归2.4g,白芍2.1g,川芎l.5g,熟地1.5g,人参,白术,茯苓各1.5g,甘草0.9g,香附2.4g,陈皮,砂仁,小茴各1.2g,沉香0.9g,吴茱萸,延胡索,鹿茸各1.5g。主治妇女气血虚弱,寒凝气滞,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食少肢倦。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1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之冬三月
- 下一篇文章: 小小金橘作用这么大,解酒养肝降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