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是重阳阳山之吴茱萸
我们最早知道茱萸这种植物,是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开始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重阳节,插茱萸是有些地方的一种习俗,有不少游子在这天会沉浸在思乡和思念亲人的愁绪中,而“遍插茱萸少一人”正是表达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所以,在古时重阳节也叫“茱萸节”。 人们除了通过插茱萸表达思念之情外,它还有辟邪的用途,在古籍中也确实有关于茱萸辟邪的记载,《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那么,茱萸到底长什么样呢? 百度百科里说,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一般人所说的茱萸,主要包括两个品种: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和芸香科的吴茱萸。 专家和学者们对王维诗句中的“茱萸”到底属于哪一种,其推论和分析也很有意思: 山茱萸派: 山茱萸派的学者认为:芸香科的吴茱萸一般都怕冷,所以吴茱萸不可能生活在很北的北方,假如从唐代到现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没有造成植物区系上巨大差异,也就是假设唐代植物的分布范围与现在大致相同的话,那么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描述登高时遍插的茱萸,应该是山茱萸(如下图)。 吴茱萸派 吴茱萸学者认为:重阳习俗中,插茱萸是指插戴茱萸的枝叶于头或身上;而佩戴茱萸是指佩戴装有茱萸果的香囊。山茱萸虽花美如杏,但是它枝条有刺,显然不适合簪插。而吴茱萸不但枝条柔美,而且叶子长而柔软,就像柳条一样非常适合编结佩戴。它可爱的果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捋一把装入香囊,真是再方便不过。从要用价值上来说,山茱萸虽是传统中药,是六味地黄丸的其中的一味,有滋补肝肾的功效,但它没有香味,显然起不到驱虫避邪的作用;吴茱萸全株有特殊的香气,果实味辛辣,叶味辛、苦,性热,无毒,有“燥烈之香”,能“避邪气、御初寒”,从这些功效来看,古人重阳节佩戴的茱萸应该是吴茱萸(如下图)。 一千多年过去,插茱萸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茱萸这一植物并未从我们阳山人的生活中消退。阳山,属南岭山脉,是吴茱萸的产地。生为阳山人的我们,也许对“茱萸”这一名词还比较陌生,但我相信每一个阳山人对“茶辣”或“了仔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吴茱萸”作为一种保健类的茶饮在阳山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吴茱萸”只是换了一个名字,换了一个形式,数千年默默地“庇佑”这我们每一个阳山人,其药用价值自然是占了主要因素的。药理上茶辣性热味苦寒,有散热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腕疼痛等症。 所以,在阳山人的生活中,每一个刚刚生完小孩的产妇,老一辈的长者都会找来茶辣煮茶当水喝给坐月子期间的妇女喝,这是一种很有阳山特色的“月子茶”,据说这样可以驱寒止痛,有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而一些胃寒的人也习惯于用茶辣泡水喝,具有养胃御寒的功效! 我总说阳山是个福地,就算是山上一株不起眼的植物,也有说不完的故事;阳山人,亦是一个淳朴而单纯的群体,我们总能在人们平淡的生活中,看到历史在他们身上留下点点滴滴岁月的痕迹!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平淡的生活中也会热爱身边的一切;愿每一个人都会因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有温度的小山区而感到温馨幸福;愿您有更多关于阳山的故事和趣闻与我们分享! 你有故事我有茶,你来,刚好!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1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培培学医记138吴茱萸在治疗头痛
- 下一篇文章: 中药2017执业药师考前模拟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