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育名村
1月24日,临近春节,记者来到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该村坐落于一处狭长山谷盆地中,东南、西北、西南都是山,一条大泉河弯弯曲曲从村中穿过。两岸不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犹如仙境一般。 “马上要过小年,到时家家户户都会打豆腐,村里就热闹了。”在坳上村党群活动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柯金昌对记者说。为带动村民致富,从年开始,村里大力发展腊米、花卉苗木种植。年还是重度贫困村的坳上村,年实现全村脱贫。经过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昔日偏僻的小山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成为阳新县乃至全国的“名村”之一。 抓住腊米产业机遇期脱贫致富 坳上村有年的腊米种植历史。“我们的水土适合腊米生长。”79岁的柯于林对记者说。他曾是坳上村的种植大户,是阳新县80年代的致富代表。后来,阳新县大力发展腊米种植,坳上村成为主产区,至今依然流传着“湖北腊米看阳新,阳新腊米看枫林,枫林腊米看坳上”的说法。 “祖辈靠种植腊米起家,在困难的时候它就是救命稻草。”柯金昌指着窗户外、对面山坡上的林子说,那就是腊米。年,村集体流转多亩土地成立腊米合作社。年,流转亩山地全部种植了腊米。像滚雪球一样,坳上村的腊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至年全村腊米种植规模达亩。现在,处于丰产期的就有亩。 年,柯金昌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他见证了腊米市场的“春天”。—年腊米市场价格低迷,从年开始,收购价格一路飙升,年时达到最高峰。“那几年,只要在家种腊米的,都致富了。”柯金昌说。正是抓住这波机遇期,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全村有种植规模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5家。还有村民依靠生猪养殖、野猪养殖,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腊米学名“吴茱萸”,不属于常用中药材,这就局限了它的市场需求量。柯金昌对记者说,年,他们进行市场调研发现,全国的腊米年需求量约为吨。但是,当年市场供给已达—吨。考虑到未来市场行情走低,坳上村开始筹划产业转型,对腊米进行初加工简包装、存储和腊米碱提取、新用途开发。目前,他们已开发数个腊米加工产品,正在推广营销中。 腊米温热散寒、活血化瘀,因此研发的产品也主要以保健品为主。在枫林镇政府办公大楼内的当地特色产品展示架上,记者看到了吴茱萸龙骨膏、精油润肤皂、生发洗发水等衍生产品。 为规避腊米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村委还带动村民发展林下套种、林下养殖。年,在腊米林下种植生姜、养鸡已初显成效。“林下种生姜,与腊米还可以起到互补作用。生姜喜阴,浓烈的气味还可以防病虫害。”柯金昌对记者说,年,村集体已经林下套种生姜30亩。年,他们计划再扩展亩,预计林下种植的生姜亩产可达斤。新鲜生姜按6元左右一斤计算,亩产值近2万元。生姜药食两用,市场需求量大,此外还可以开发姜汁、姜油等多种衍生产品。对未来发展,柯金昌充满信心。他对记者说,下一步他们将通过产业转型、打造乡村旅游,努力将村集体经济提升至50万元。 依托30亩花卉苗木基地,年,坳上村举办了第一届茶花文化旅游节。一时间村里人山人海,村民依靠文化节的带动作用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十几万元。目前,他们正在筹划第二届茶花文化旅游节。 山好水好的坳上村发展特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自然景观秀丽外,村里还有一处落差20米的自然瀑布和一个溶洞,拥有一座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清代徽式古屋。凭借这些独特资源,坳上村完全有可能在产业振兴的基础上,绘就出美丽乡村新画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明海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xgls/10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吴茱萸的人工栽培避免四大低产问题,促进年
- 下一篇文章: 建德梅城千亩茶园带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