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下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阳明病篇解

阳明易从中见之气化,而提纲言阳明胃家实,内实不更衣,大便难,此乃正是阳明从本燥气之实,燥胜则干。内经言,从中化者,是说阳明易从太阴湿化,阳明兼太阴证,故仲景篇中反复推论承气条及阳明湿化未全燥大满条和阳明虚寒证条。然又有阳明三急下证,皆说明有常有变,不可执一,认清标本中三气而变化的病情,或两者兼有,或纯化为一,须审证,于细微处明辨是非。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概括了阳明燥金的实质,其何缘得阳明病,讲出阳明病误治失治,胃中干燥,津液不足所致。故阳明从本化气,以存津液为要,用葛根、花粉、知母可看出其中之义,于此,反过来看太阳篇太阳阳明合病的葛根汤,以及痉病用之,皆是病偏于太阳而阳明已现津液不足,用葛根生津,起阴气,解太阳之邪而不伤津液之虑,明其此,葛根汤之用必会广泛,不死于条文,太阳阳明合病一词,包括何其广泛。或重于阳明,此方重葛根,或加知母、石膏,则不言而喻,如此也为太阳阳明,痉病桂枝加花粉方也是此意。故可看出仲景太阳涉及阳明轻重之法,初葛根,进花粉,再知母、石膏,甚则硝,黄攻邪存阴,其如麦门冬汤又为阳明一法,熟读本经麦冬药性自能和以上诸药分别出不同。其阳明病外证云何,讲了阳明外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患者自觉全身燥热(非一阵阵自觉发热),但汗自出,不恶寒,区别与太阳病发热的本质不同,故阳明经证,腑证,已详细说明,其栀子豉汤,白虎承气为阳明本化之正治正法,经证无白虎,承气证,只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不可汗下,又未到用白虎之时,乃栀子鼓汤,不要因条文上栀子豉汤,乃汗下后用之,而不明栀子豉汤真义,经证,乃无太阳证,而化热,热又未甚,未大渴、大汗、脉洪数大,无白虎证,退无葛根汤证,只有栀子豉汤清解一法,其或加黄芩,或加知母,或合小柴又为灵活进退适应病情也。我自病发烧,起初恶寒怕冷、头昏、全身酸软,服葛根汤一剂后,汗出,精神好转,全身已不酸软,但烧不退,仍38.7摄氏度,全身感觉热,不怕冷,反而燥热,时出汗,唇干,而不欲饮,脉数,用栀子豉汤加黄芩服一剂,热退身凉,而白虎,承气皆阳明更进一步,轻重有别,步步为营,可进可退,方悟仲景之法,其发汗后,蒸蒸发热,有用调胃承气汤条,而蒸蒸发热须用心体会,与其不同之处,而上证同是汗后用栀子豉效,充分证明要明其中真义,不死于条文,视病情轻重分别。篇中有、、条文用麻黄汤、桂枝汤、其直言阳明病,不言太阳阳明,此正是令人深思之处,说明病人已有典型阳明病形(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又有恶寒恶风症状,曹氏常用麻黄桂枝法,又同开承气之方,言汗后热退则不用第二方,如汗后,热不退反加重则服第二方,曹氏深悟仲景之法。医者治病能灵活致此,不枉仲景刻字而反复重言。故阳明病,凡太阳未罢,必先解外,仲景言与,宜字眼,说明谨慎而用,严审病情,金匮中又有厚朴七物汤,其进退之法,教人治病应审时度势,无常规定法。葛根汤乃太阳症重兼阳明或者说稍入阳明,而此是阳明症形很突出,又有恶寒恶风之太阳外邪不罢,此时应谨慎用药,发汗则伤津液,致胃中干燥,不发汗,外邪不解,单用攻里,则引邪入里,而变证百出,其方圆之间,赖医者高明,太阳篇干姜甘汤,白芍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并举分时用之,明教人治病,有此种进退两难时,应先喝此方一次,待症解,再用彼方分而治之。要医者知其时机,如战场一样,战机稍纵即逝,此分时治法,应与厚朴七物汤合治法细细体会,该分该合,赖医之高明知病之时机。其篇中有论阳明燥未盛津液不伤,从太阴之湿化而出湿热发黄,茵陈等汤,阳明太阴为表里,从燥化或从湿化,或相兼为病,故篇中有阳明虚寒证条,及用承气谨慎之法,又有急下存阴法,教化众人,不可拘泥死板。其、条太阳病汗吐后用调胃承气汤,此二条宜细心体会,与太阳篇汗后腹胀满用半夏厚朴生姜人参汤条,四逆汤,吴茱萸条分别,其阳明虚实,寒热变化明矣。又有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下,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及篇中小柴条,皆宜用心体会,少阳阳明而偏少阳,阳明燥热未盛之时,均宜大小柴胡或加芒硝,或石膏,或知母,或不加都是言外之意,学者举一反三,方悟其机。更有阳明抵挡证,其症如今健忘症之实证(健忘虚证,气血亏损)其人健忘,然声大气粗,食欲极好,精神不衰,大便易便秘,除容易忘事外,别的皆有神之证,与气血亏损,少气懒言,精神差虚证不同。故老年健忘症绝大多数是虚证,仍有阳明蓄血实证。其、、三条,放与阳明篇,又以伤寒为名,说明此病起初是感受外邪侵袭,迁延不愈,湿热大盛,有湿则阳明必不能燥热大实大满,阳明兼太阴为病,如未土六月之象,湿热大盛于外,不列入太阴篇,而列入阳明,毕竟有热属阳,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必太阴阳明而兼恶寒恶风之外证,外寒闭其毛孔,水湿之气瘀而化热。而栀子黄柏汤,茵陈蒿汤虽同等受外邪,然经时日外邪已罢,而独太阴阳明,病因同而病象各异,出其兼外治之方,轻重之方并列而教化众人因情而变,不可死板,篇中正阳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之治法皆是如此,仲景用心之苦,可知乎?其后世说的阴黄一证,乃太阴湿重而阳明燥热轻,其茵陈四逆,或四苓茵陈等不外乎阳明太阴之药增减而已。桂林版于阳明后有金匮的附子粳米汤,建中汤,大黄附子细辛等汤条文,前出阳明从本化燥热方药,而今有阳明虚寒证的方药,于此,阳明标本中之化明矣。阳明篇吴茱萸汤,冠名阳明,说明有不大便便秘的症状,阳明从湿化则太阴,然而不说是太阴病,是因为症状有不大便,便秘,则称阳明,因阳明戊土标阳不足,而化丑土阴湿寒之象,如冬天土冻水结冰之象,故不大便,与燥化不大便,大满大实极好区别,今治便秘,乱用攻下之品,可明此理乎?总之,阳明外证,内证病形数字可包全,更明标本中气化之象之理,则阳明病知矣,万变万化也知其用药用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sltx/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