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立秋不是秋天到了”上了热搜,伏天里的气温居高不下,确实还没什么秋天的感觉。但随着早晚天气变凉爽,这个时候也更容易因为贪凉感冒,出现头昏头重、四肢倦怠、恶心腹泻等症状。有一个3味药组成的小方堪称夏月解表的首选方,下面请大家一起学习。

这是一剂名为香薷散的中药方,出自宋代陈师文等人所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组成,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中医常用于治疗阴暑,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等。此方也可用于西医疾病的治疗,如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香薷来源:《中药饮片图鉴》

本证多由暑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治疗以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为主。外感寒邪,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脉浮等表症。饮食生冷,湿伤脾胃,气机不畅,故见胸闷泛恶、四肢倦怠,甚或腹痛吐泻。

方中香薷辛温芳香,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解外感之邪,解表散寒,祛暑化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李时珍称其“犹冬月之麻黄”,为君药;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燥湿行滞,以祛脾胃之湿,为臣药;更用甘平之扁豆以消暑和中,兼能化湿,寓匡正御邪之意,为佐使药。

文献摘要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鲙、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路卧湿地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2)《成方便读》:“治夏月伤暑感冒,呕吐泄泻等证。此因伤暑而兼感外寒之证也。夫暑必夹湿,而湿必归土,乘脾则泻,是以夏月因暑感寒,每多呕、泄之证,以湿盛于内,脾胃皆困也。此方以香薷之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解外感之邪;厚朴苦温,宽中散满,以祛脾胃之湿;扁豆和脾利水,寓匡正御邪之意耳。”

国医经验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阴暑。西医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病也可以参考本方进行辨证治疗。据《成方便读》记载,本方可治疗夏季伤暑感冒、呕吐泄泻等症状。入夏后,天气炎热,加上湿气重,因此需要考虑湿邪的问题。尤其对于幼儿,由于其脏腑娇嫩、稚阴稚阳,容易受到暑湿之邪的侵袭,导致高热、汗出不退、反复发热、脘痞、恶心呕吐、便溏等脾胃不和的症状。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表里,香薷散加银花、连翘具有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的功效。如果出现内热的症状,可以加入黄连、黄芩以清里热;如果患者湿盛,可以加入胆星、藿香、草豆蔻、茯苓以化湿和中解表;如果出现脾虚纳呆的情况,可以加入苍术、茯苓以益气健脾。

医案

初诊患儿胡某,男,8岁,学生。患儿因盛夏洗浴吹风受凉,全身无汗出现2年,尤其在夏季,患儿心中烦闷热,肌肤灼热烫手,气温越高越难受,夜间失眠。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本次来我院国医堂门诊,患儿发育良好,营养中等,皮肤灼热,口干爱喝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腻微黄,脉滑数。经临床诊断为感冒之暑湿伤表证,治以祛暑解表,化湿和中。处方为胆南星10g,藿香20g,厚朴10g,白术10g,黄连10g,吴茱萸10g,草豆蔻10g。10天后复诊,汗已出,心中烦闷热已缓解,皮肤灼热已消,夜间睡眠良好,但纳差,舌红,苔白,脉滑。续服原方,去山银花、扁豆,加鸡内金10g、神曲10g。5天后复诊,症状消失,守方5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根据患儿平素喜冷饮,夏月又复感风寒,而内伤湿邪,邪郁肌表,腠理闭塞,导致无汗而心烦闷热,坐卧不安,故初诊时方中胆星、藿香、草豆蔻化湿和中解表,山银花清热解毒,厚朴、白术、黄连、吴茱萸燥湿行气,扁豆消暑和中,从而达到外透内清的目的。二诊时汗出表解,热透暑清,湿邪已化,临床症状缓解,但患者食欲差,且舌苔腻转白,脉滑,故去掉山银花、扁豆加鸡内金、神曲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功,5剂服后,告病痊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sltx/1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