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四年前吧,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忽然发信息给我,说她的外婆感到浑身胀气,很难受。

那有没有去看医生?我问。她说:看了,打了小针,还输了液,都不见好。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我说我们隔得太远,建议她带外婆去找个中医看看。另外,告诉她可以按揉一下足三里、天枢、中脘这几个穴位试试。

她说好,只是县里好像也没有比较厉害的中医。实在不行,她准备带外婆去市里看看。

就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她都没再联系我。

我的心里却一直记挂着这件事。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发了条信息问她:外婆好了没?她高兴地回我说:好了!“怎么好的?”我急忙追问。

她发语音回答说:“外婆到农村找了一种叫气辣子的药,吃了,放了几个屁,就好了。陈老师,好神奇啊!”“气辣子!?什么气辣子?”我的兴趣被吊起来了,连连发问。“你等等,我给你发图片!”“好的!我倒要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过了一会儿,她真的给我发了三张图片过来。我一看,恍然明白:害!原来气辣子就是中药里的吴茱萸。

这味药我是很熟悉了。它的外形有一点像花椒,并且,它和花椒一样,都属于芸香科植物。小学四年级时学王摩诘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老师便讲到了这种植物,说古人认为这种植物可以辟邪。后来接触到了中医,知道《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了这味药的性味功效:

吴茱萸,味辛,性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医圣张仲景有“吴茱萸汤”之设。方用:

吴茱萸(汤洗,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切,六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个方子的用途很广:

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4、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细心揣摩,仲景很好的运用了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的功效。其中“食谷欲呕”,是典型的足阳明经反走的表现。我的导引师父经常说:胃降百脉则降。这是至理名言。

吴茱萸温能散寒,辛能开通,是温降足阳明经的良药。看来,外婆的胀气是胃寒加上胃经不降引起的,用气辣子治疗,是很对路的。

文/陈新颜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sltx/1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