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度中醫

弘濟中醫

度化疾苦

何謂經方?《漢書.藝文志》言:“經方十一家,二百卷;經方者,本草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濟,以通閉結,反之於平”。經方泛指漢代以前醫經方,後經東漢張仲景集眾驗效經方,參合《內經》等醫經,加以臨證集經方大成於《傷寒論雜病論》合十六卷,創立了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證論治體系,方證明確,方簡藥精,療效確診,後世稱傷寒醫方為經方,成為後世諸醫方之祖源。

《傷寒雜病論》原書由於戰亂散失,經西晉王叔和的收集整理,將原書傷寒部分編成《傷寒論》十卷,而未見雜病部分,時至北宋仁宗時,翰林學士王洙發現了節略本《傷寒雜病論》殘卷——《金櫃玉涵要略方》,至神宗時,林憶等人響應國家召令,參考了《千金方》等醫方所載錄的仲景方,分為以理法方藥證治的辨證體系,來匯編《傷寒論》,後世稱為六經辨證,及其雜病方,附後世諸驗效方,匯編為《金櫃要略》,後傳至日韓等國家,被稱為“漢方”。雖然經方遺失了部分,但後世諸醫方繼承、彌補及完善了經方的醫方證治範疇,如《千金方》、《外台方》、《局方》諸後世醫方。走傳統經典中醫之路,以研習《傷寒論》、《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等中醫四大經典為主導,延及至歷代諸醫方及針刺等,構建一套完善的醫學診療思辨體系。

何謂辨證?辨證即辨別發病部位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諸變化,通過望聞問切諸診法,乃至現代醫學的影像診斷等手段,以鑒別診斷疾病的具體表現、症狀、體征、色脈等,若病變達到了人體的感知範圍內,自會有所感應和表征,比如感覺有發熱煩躁惡寒下利等症狀,身體的切身感受和體征,是診斷疾病的基礎,是故病患的信任與配合,及與醫師的精準辨證診斷,是診治疾病的首要條件。

經方《傷寒論》的辨證論治體系,與《內經》辨證法不盡同,經方是以“辨何病脈證並治“的法要,具體以六經來鑒別分類論述疾病及與所宜證治;臨床辨證亦是如此;先是從疾病的大方向辨證,來分類確定疾病的類型比如少陽病,加以排除與縮小疾病範圍,再據疾病的主要症狀、伴隨症狀、色脈等脈證來確診疾病,後加以處方及與煎服法、醫囑等。《傷寒論》以六經辨證法來分類、論述疾病證治,但有些只是兼證或是常見的病因罷了,其方亦歸納於其辨證體系的篇幅內,如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皆不屬於太陽病,但卻歸納於太陽病篇。經方辨證論治體系,亦可適用於後世諸醫方辨證體系,如《蘭室秘藏》龍膽瀉肝湯治厥陰肝經濕熱,陰部(厥陰肝脈絡循)時復熱癢、腫痛、陰挺、黃帶及臊臭,或肋耳目疼痛、眼目脅肋生皰疹,脈細數等。是故六經辨證,即非六經辨證,是亦名六經辨證。

《傷寒論》原文的六經辨證法要如下:

1.太陽之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素問》曰:“傷寒一日,巨陽(太陽膀胱經)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太陽病分為“太陽中風、太陽中寒、太陽與少陽合病、太陽與陽明合病、太陽與太陰合病、太陽與少陰合病即太少兩感,與時行溫病。

2.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素問》曰:”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

陽明中熱: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其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陽明中寒:陽明病不能食,名中寒,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素問》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骨(連筋屬骨),其脈循肋絡於耳,故胸肋痛而耳聾“。

4.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太陰中風: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太陰中寒: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少陰病自利而渴),以其臟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5.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

《素問》曰:”傷寒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太)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即麻細附湯證)

《病源》曰:”傷寒渴者,由於熱氣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

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

《素問》曰:“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當然,中醫不但有經方的辨證論治法,還有“辨病論治”如外台方茯苓飲治胸腹痰飲結聚,伴有咳吐痰、不欲食脈弦者”,“專病專方”如以大黃牡丹湯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腹腫痛、惡寒、發熱、嘔逆諸證,亦有同用多種辨證法如半夏瀉心湯治心下痞證,但伴有風濕熱上擁頭目而頭目痛者,則合方清空膏加減以治其證,又如吳茱萸湯治“陽明中寒嘔惡不欲食者,亦治少陰病厥逆吐利煩躁者,還能治厥陰病頭痛,伴有乾嘔、吐涎沫者等”。

經方的辨證論治法,以及諸診斷疾病的妙法,及與諸驗效醫方,即是種種診療疾病的思辨體系,各從其法,各有相宜,應當融會於一爐,不偏不倚,萬法總歸心,空性觀諸法,樂空不相違。是故在日常讀書臨證中,我們不但要修正認知和彌補疾病診治的錯漏,不斷構建系統完善的醫學診療思辨體系;而且更應當實修心法,根除我執我慢諸惡習,修煉心行,歸復本我,明心智性。思慧的維度決定認知的高度,心法是駕馭思辨模式的力量,而願力卻是心法總持的源動力,若住菩提心,及與聲智性,不著一切法,智心遍一切!持經達變,針藥隨宜,弘濟醫道,度化疾苦,長養天命!

歡迎點擊下方關注我

你“在看”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sltx/10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