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内寄相火,邪入厥阴,疏泄失常,一方面气郁化火,上炎犯胃而为上热,另一方面肝气横逆,克伐脾土而为下寒,遂成上热下寒之证。肝郁化火,灼伤津液,故见消渴;足厥阴之脉夹胃上贯于膈,肝火循经上扰则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犯胃,胃热消谷则嘈杂似饥;肝木乘脾,脾气虚寒,运化失职,故不欲饮食;脾虚肠寒,上热与下寒相阻格,故食入则吐;若患者素有肠道蛔虫寄生,则可能由于蛔虫上窜于胃而随食物吐出。此上热下寒之证,治宜土木同调,清上温下之法,可选用乌梅丸治之。若医见上热误用苦寒攻下,则致脾阳更伤,下寒更甚,而见下利不止的变证。

此为厥阴病开篇第一条原文,概括反映了厥阴有阴尽阳生之机,发病每易阴中有阳,寒热错杂的特点,故为厥阴病提纲。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辨脏厥与蛔厥,以及蛔厥的证治。

二、厥阴寒证

(一)当归四逆汤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论血虚寒凝致厥逆的证治。

(三)吴茱萸汤证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三、厥阴热证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论厥阴热利的证治。

辨厥逆证

一、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逆的病机与症候特点。

二、厥逆证治

(一)热厥

热厥重证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热厥重证的证治。

(二)寒厥

阳虚阴盛厥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论阳虚阴盛寒厥的证治。

end

《伤寒论》

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