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假期的时候,一位老太太,她女联系我,说老人家反反复复头晕头痛,头晕想吐,每个月发作一次,在当地打了一个星期的药水和吃药了就会好转,可是这一次呢,都一个礼拜了,没见一点好,一走了就开始头晕头痛头麻,整个头不清醒,以头两侧及巅顶为主,还伴反酸胸口烧灼感,胸闷,但是没有心悸喉响,平卧时有时候会好点,有时口苦,有时口淡,没有口干,不活动则没有反酸,无手脚麻木,无腹胀腹痛,纳差,大便四到五天一次,质硬,大便这种情况有三十余年了,有糖尿病病史规范控制血糖。舌红,苔白少。

??对这个老人家印象我不是很清晰了,不过当时留了号码,过了近一年时间了,居然还找我,这是题外话了,很感激这份信任。

??当时我正考虑这是什么个情况,不由而然出现有关吴茱萸汤证的条文,但是吴茱萸汤一共有三条条文,分别在阳明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篇,但其证均有呕吐。其病机关键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干呕,吐涎沫,巅顶痛,为病在厥阴,用吴茱萸汤在于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其实我觉得嘛,这个还是以阳明病为主,而且属于阳明中寒病,我之前一直存在一个疑问,阳明中寒病和太阴病有什么区别,或者为什么分两个,不合成一个呢,阳明病中寒也是其人本虚,胃中虚冷,有的医家加合起来看,其实还是不可以的。可以从条文看得出: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首先阳明中寒病,其基础是阳明病,是胃家实,虽然也提到胃中虚冷、本虚、藏寒,从字眼来看,一个是言“胃”,一个是曰“藏”,一个言“不可攻其热”,一个是“当温之”,这说明在外,阳明中寒病是可以有“热象、实证的”。一个“攻其热必哕”,一个“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即从虚实、发病脏腑、外症、误治后均为不同,故而两个疾病状态当区分对待。

??我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个结肠癌术后的老人家,食入口即吐,只是可以稍稍喝点水,喝多也不可以,什么粥呀饭的,都吃不了,舌红少苔,极少的苔,脉数有力,我用了养阴润燥的不得,用了竹叶石膏汤也不得,后来出院了,说回家调理看得不得,请了肿瘤科的主任会诊,开了吴茱萸汤,就四味药,其中人参用了红参,开了五天的药回去。我当时就有很大疑问了,虽然条文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但是舌脉都提示热象呀,也没有说真热假寒,主任说条文就这么写,就怎么用得了。虽然心中存疑,还是给患者开了。出院后两天心里惦记着这个病人,就打电话回访,是老人家的大儿子接的电话,说那天回来煮中药吃了,晚上就可以吃饭了,人也精神了。哦,真的惭愧呀,后来跟主任讲了,主任也没说什么,还是那句条文就是怎么讲的……后来我就经常反思这次经历,后来在运用吴茱萸汤的时候,发现有的患者舌脉不表现寒象的时候,也是可以用的,有的确实舌淡嫩,有寒象,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吴茱萸汤会在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的原因吧。同时也是为什么很少有医家论述吴茱萸汤在阳明病篇的运用的原因吧。

??回到开头的那位老人家,所以我给她出方:

??吴茱萸10g,生姜20g,元参15g,大枣20g,生赭石15g,3付,水煎,分三次口服,服药如果想吐,可少量频服。

??反馈:得到药方,当日即服两次,次日询问头晕头痛明显好转,饮食改善,精神也好转了,活动未再出现反酸胸闷的情况,一周后继续询问,未再发作。为什么嘱托那里说服药想吐呢,有个别患者对吴茱萸的味道很敏感,这个老太太就属于喝中药就想吐的那种情况,所以更要提醒了,在回访中也询问到了这个,她女儿说,都是一口气喝完小半碗(一次的量)。

??如果说这个老太太有厥阴病也可以,或者是阳明中寒病与厥阴病合病。其中加生赭石是学习张锡纯的用药经验。

??有时候学习经方就是这么有趣,当你听到患者的不适的时候,或者看到病人时,你的大脑就不自觉的出现某一条条文,或许还未分析病因病机,即可确定,且能得到很好的疗效。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背书的道理了。

『名家医案』

1、许叔微医案:有人病伤寒数日,自汗,咽喉肿痛,上吐下利。医作伏气。予诊之曰:此证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阴也,其脉三部俱紧,安得谓之伏气?伏气脉必浮弱,谓非时寒冷,着人肌肤,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近虽有寒冷不时,然当以脉证为主,若误用药,其毙可待。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次调之诸药而愈。

2、??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

????服3剂后,诸症皆消。

3、李颖医案:崔某,女,54岁。平素性情抑郁,常烦闷焦躁,嗳气叹息。近1年来逐渐加重。多处投医,均以更年期综合征论治。投以逍遥散、甘麦大枣、百合地黄汤类,皆不奏效。近10天来,每睡至鸡鸣时分,焦躁烦闷欲死,不自主,胡言乱语,说唱不休,至平旦时分,自觉舌下有津液自生,口舌润,则说唱止。曾用大剂量镇静抗焦虑药治之,效果不佳。邀余诊之。诊见:患者面色晦暗,体态虚浮肥胖,脘腹胀满,按之则濡,不欲饮食。脉沉细而缓,舌淡嫩、苔少。辨证为少阴阳虚,厥阴气逆之脏燥(更年期综合症)投以吴茱萸汤:

????吴茱萸、人参各9克,生姜18克,大枣12枚。1剂,日3次服。

????药后当夜鸡鸣时分无发作。令再服原方2剂,诸症若失。今八月中旬,遇机随访,健康如故,至今无复发。

4、刘金发医案:梁某某,女,37岁。眼赤而痛,泪多,头晕而痛,不畏阳光,已十余日,曾服辛凉解表数剂而增剧,脉微弦而缓,手足冷。此属厥阴上乘于头目,治宜升其清阳以降盛阴之气。

????吴茱萸汤加当归9克。

????1剂而诸症均减,续服3剂而愈。

????按语:目赤而痛,多火热为病,然本案目赤而手足冷,脉弦而缓,前因辛凉解表而不效,显然为阴寒之证。厥阴寒浊上攻目窍,郁滞不解,可见目赤而痛,治则但降其厥阴寒浊,则目疾自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