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延龄 李家庚

编辑:经方全球同学会

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1.温中降逆

  如治“食谷欲呕”,“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等的吴茱萸汤。仲景以吴茱萸为君制方,意在温中散寒,下气降逆。如《本经》曰:“主温中下气。”《本草衍义》谓:“吴茱萸下气最速,阳虚人服之愈甚。”《本草经疏》言之更详,其曰:“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故后世多遵用此功,如《圣惠方》以之配干姜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朱氏集验方》则以之配茯苓为丸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等证。

  2.散寒止痛

  如治“九种心痛”、“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等之九痛丸及治“手足厥寒,脉微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中之用吴茱萸意在温经散寒,开郁止痛。如《药性论》认为其“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疳心痛”,《本草纲目》谓之能“开郁化滞”,又日:“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故《肘后方》以之配生姜、清酒治疗疝气腹痛;《实用药性字典》谓:“治心病,山栀子、黄连为君,以吴茱萸为使;疝气,茴香、荔枝核、川楝为君,以吴茱萸为使,皆定痛有效。”

  3.暖宫祛瘀

  如治“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等之温经汤。方中之用吴茱萸,意在温暖胞宫,散寒祛痕。《本草思辨录》解之曰:“温经汤有瘀血在少腹,而以吴茱萸为君,非以其能行瘀也。妇人年五十所而病非新得,宜缓图不宜峻攻。……不知妇人之病,多因虚积冷结气,瘀血在少腹不去,其为有久寒可知。冲任之血,肝实之主。肝中积冷之气,非吴茱萸讵能辟去。”

  用量用法:

  仲景用吴茱萸计4方。

  1.用量

  大量为2升,小量为1两。今常用量为1.5~6g。外用适量。

  2.炮制

  仲景于吴茱萸汤后注明用“洗”法。《奇效良方》解释为:“水洗去毒。”《本草求真》曰:“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今有酒制、醋制、盐制、姜制、黄连水制等炮制方法。

  使用注意:

  《本经逢原》谓:“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冲隔冲眼、脱发咽痛、动火发疮之害。”《本草经疏》指出:“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入,法所咸忌。”

  药理研究:

  吴茱萸含挥发油、吴茱萸苦素等多种生物碱。经药理研究证明,吴茱萸具有芳香健胃、镇吐、镇痛、降压、收缩子宫、抗菌等作用[1]。

  临床应用:

  1.呃逆

  吴茱萸、苍耳子各20g,肉桂5g研末,每次取1g,用醋调敷双足涌泉穴。结果治疗12例呃逆,大部分经治疗3天即可痊愈[2]。

  2.高血压

  吴茱萸、川芎各等份,研末,每次取0.5~1g,用麝香止痛膏固定于神阙穴,3日换1次,1月为1疗程。治疗高血压患者84例,3个疗程后显效42例,有效3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3]。

  此外,如取吴茱萸6~12g,入煎剂或散剂,每日1剂,分3次服,还可用于子宫收缩无力和出血。

  参考文献:

  [1]王浴生等,《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2]贺留儒,《中医药学报》,,(5):33;

  [3]田元生,《中国针灸》,,(2):15。

本文摘自《张仲景医学全书·张仲景药物学》第2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1月第2版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全球中医人学习经方的平台

  经方,即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学习经方,可接受辨证论治原则的训练,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明方剂之源、方剂变化的方法与策略,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训练中医的思维。

请您







































鍛煎拰娴╃壒娌诲ソ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瀹跺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