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吴茱萸汤VS小半夏汤辩证(桂林本9-67条、宋本条)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在卷九之67的条文后面,有一个“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的这个方剂结构,它是吴、人、姜、枣,有人参、生姜、大枣,这个方剂也是经方里头一个很典型的姜、枣的作用不关系到营、卫的一个方;我们说枣入营、姜出卫,这个效能基本上是在有甘草的状态下才会这样运作的,所以这个方里,生姜做生姜的事,大枣做大枣的事。

生姜放到六两,我们在今天如果用吴茱萸汤治呕吐的话,通常生姜都要放得比吴茱萸重,因为降逆止呕,还是生姜好用,如果你分不清楚这个人是吴茱萸汤证还是小半夏汤证的话,吴茱萸汤加半夏也没什么不可以,吴茱萸汤加半夏是打头痛常用的一个结构,因为加了之后,上面的痰清得还快一点,所以是可以合用的。

你想,吴茱萸是这么燥的药,所以用人参跟大枣来顾护脾胃之阴、津液,这是有道理的。生姜用这么重,把水毒逼开,跟吴茱萸协同作用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如果吴茱萸汤吃到后来人会发燥的话,香港的谭述渠用什么来救?用真武汤。用真武汤把水转上来,因为真武汤证跟吴茱萸汤证往往都是同一类的体质,真武汤可以把水升上来,用来处理吴茱萸汤的副作用。

我们有学中医,常常一开始学的时候,会以为附子是很燥热的药,可是其实大家吃附子剂到今天也有一些经验了,附子不配干姜,其实没有多热的;但是相反地,吴茱萸很燥热,附子反而可以救到吴茱萸造成的“燥热”,所以这个也稍微知道一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里头生姜放了那么多,你就知道茱萸汤入了胃里头,吴茱萸往下面推对不对?生姜是没什么方向性的,往上也推、往下也推,但吴茱萸主要是从胃往下扯,如果这个人的痰饮,是比较飘浮在上段的地方的话,吴茱萸汤就打不到,不但打不到,反而它会激惹到这些痰饮,让这个人吐得更厉害。

这个地方,宋本只写到“得汤反剧者,属上焦。”它没有写到用小半夏汤,所以研究宋本的学者,有不少人对这一条有不信任的感觉。这是因为“难道张仲景是要我们故意去开错药、用吴茱萸汤探一探路吗?”可能会有这种怀疑,觉得难道没有直接辨认出痰饮在上焦的方法吗?

或者有人会刻意去替张仲景圆这个话,说“他其实是要让我们知道,还有别的痰饮……”之类的,但是,我个人的经验是觉得,有的时候的确用吴茱萸汤探个路,比较简单,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很高明的作法。比较完善的做法是连同小半夏汤的辨证点一起看,看它们两个之间有哪些辨证点上的差异,这个是比较完善的做法。

我自己的经验是,有一次我吐,吃吴茱萸汤以后更吐,然后就吃小半夏汤好了。那个时候我的吐,先是痰饮里的“溢饮”:我的痰饮是手脚吹了风,然后觉得手脚里头这痛那痛的,这个在张仲景的书里是大、小青龙汤在管的,散在四肢的痰饮。

这些痰饮,我一二天没理它,然后它开始往里面凝聚过来了。这个从四肢流回来的痰饮,它的确是在比较“上段”的这个地方浮在这里的感觉,不是胸痺,是痰饮。

它在消化轴比较上面的地方,那个时候我因为想吐而吃吴茱萸汤,结果更吐!再吃小半夏汤,就好了──这样的一个经验,我想张仲景说的“属上焦”也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我也不知道痰饮到底是悬浮在什么地方,但的确吴茱萸汤就是打不到。因为我自己有这个经验,所以这一条我读起来觉得蛮亲切的,并不会觉得很不能理解、或很不能接受。

那么,小半夏汤这个方子呢,是一碗的半夏加半斤的生姜,那么,对于这种以半夏为主的仲景方,我一向的坚持就是请用生半夏。因为这个方你用一般药局买的制半夏,有用的时候还是很多的,不是说一定要用生半夏。但,有时你用了制半夏他没有效啦,你以为你自己开错了药,其实不见得是开错了药,其实是半夏的力道不够。

那在张仲景还有一个叫生姜半夏汤,以后会教到的,也是这两味药,但比例不一样,效果就不同。那小半夏汤条文来讲的话,同学们不要翻啦,我在这里整理给同学。比如说,有一条呢,他说呕家本渴,一个很会吐得人,照理说他这个人胃里头的津液都吐掉了,这个人一定会渴嘛,对不对,照理说爱吐的人就是会渴的人。

可是现在这个爱吐的人反而不渴了,这是因为心下有支饮。就是他的这个心下这个胃的位置,有痰饮在这个里面。所以这人胃里头还是觉得湿湿的不觉得缺水。

“呕而不渴”是小半夏汤的一个比较好抓的辨证点。如果一个人啊莫名其妙的吐,你看到那个不渴这个事实的话,容易抓小半夏汤。另外呢,还有一个杂病的条文,各种呕吐呢,如果是谷不得下,就是饭都吃不下去,那是小半夏汤。

那同学你想,吴茱萸汤没有谷不得下,吴茱萸汤是不吃饭时还没特别想吐呢,吃了饭之后就狂吐,所以吴茱萸汤跟小半夏汤这个调调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是一直吐,没有办法吃饭的吐。这样子的话,通常是挂到小半夏汤那边,而不是挂到吴茱萸汤那边。几个辨证点都把它掰开的话,我想还是有意义的。

至于日本人他们在看待小半夏汤,他们也用到另外一个条文,就是在那个杂病的部分,讲那个痰饮的时候啊。说一个人如果有痰饮病的时候,他的背后会有块巴掌大的地方发冷。那我觉得我们中国的经方学习者呢。通常会把这条联系到短气,有微饮者,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也主之。认为说用那个苓桂术甘汤化那个痰饮。

但是日本人就说,如果那个人果真出现背后那一块特别冷的话,那么用小半夏汤是百发百中啊。这种好像浮在上面挡住什么东西的痰饮病,这个小半夏汤就特别好用。

那么这个还有黄疸病中用小半夏汤治哕逆的,那是另外一个了。我们今天可以先不说,但是我想一般的水毒体质的人,如果他变得一个爱吐的状态的话。其实挂到小半夏汤的状态是非常多的。

小半夏汤也可以说是今天常用之方,当然如果有人说你这个汤没有效果,你就可以先退一百步啦,可以先想想他是不是用了熟半夏。因为用了生半夏效果是很好的,很值得信赖的。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要接到条文的部分。原则上今天是要上到9之85条,把这个阳胆黄疸的另外两个方也上了啊。

其实9之85条呢,这个是宋本的《阳明篇》到这里就结束了。也可以说我们现在上的速度是比较快一点了。我想中间下课同学说七点半来给同学发书,我想我们就先下课一下。

编辑

赞赏

长按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