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188964.html

首先,先声明一下,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针对各位爸爸们。

给我灵感的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清平乐》,宋仁宗赵祯为了照顾自己生母李氏一家,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徽柔嫁给了“平庸”的李玮。

对于如何定义“平庸”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暂不讨论。

见此,不知大家有没有产生和我一样的疑问:既然是“最爱”的女儿,为什么又要把她嫁给这样一个人?

高二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有一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节选自埃里希·弗罗姆的《爱的艺术》),哪怕已经过去很久,里面有段话却是我一直没能忘记的——

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费洛姆认为相比于母爱的“自然”,父爱与其说是一种亲情,不如说是一种家庭内部的“君臣”关系。

正如封建伦理纲常中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在皇室,别说是父子,连兄弟姐妹之间也要根据官职位分来称呼,稍有不慎轻则撕破脸面,重则小命不保。哪怕是母爱都要大打折扣,“母凭子贵”的观念使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难逃成为“工具人”的命运。

一直以来,生于皇室的孩子总是想方设法地获取父爱,似乎不单纯是对亲情的渴望,更是一种对权势的追求。

而现在,21世纪了,这种关系还存在吗?这种父亲还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家长在当今社会数不胜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一直都是人类的魔咒。

试想一对夫妻,怀里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也许会说:我不求孩子大富大贵,只要孩子平安快乐我们就知足了。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在意孩子的考试成绩,会埋怨孩子不做家务;等到孩子大了,还会嫌弃孩子的工作不够体面,赚的钱太少……

尽管,生于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不努力就意味着被淘汰。可是,又有多少父母以此为借口,自作主张给孩子选择了兴趣爱好、写好了人生剧本,并且用一句“我是为你好”轻描淡写地掩盖了孩子心上血淋淋的伤口。

在一个个自杀的青少年背后,有人认为是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听不进去批评的话语;也有人认为这是社会的压力,让青年一代背负了不属于自己年龄的重任。

可我不禁设想,哪怕真的是“与全世界为敌”,但有着愿意为你“背叛全世界”的家人,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吧?

再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宋仁宗,他作为父亲,作为皇上,我们暂且承认他的这份“最爱”是真心实意的,而正是因为这份爱,才可以体现出赵祯对生母的重视和愧疚,以此表达自己的“孝感动天”。

仁宗说,我要让她做整个大宋最快乐的姑娘。

仁宗说,一定要给徽柔找一个眼里心里都只有她的好男人。

仁宗说,你们把我装进圣君的壳子里,还想把朕的女儿塞进圣女的壳子里,那是朕最爱的徽柔啊。

如是来看,“最爱的女儿“与“最爱的宝物”有着相同的修饰语,大概“女儿”与“宝物”也是差不多的东西吧……

有一个理论说:当你开始怀疑一份感情时,你的怀疑往往是对的。(有被害妄想症的除外)

如此,我认为,如果你真的开始怀疑父母的爱,如果你觉得心平气和地讨论毫无用处,不如学学徽柔抗争一把,当然不是靠哭诉乞求,而是要靠实力。

历史可能会重演,但我相信,悲剧不会永远都是悲剧。

希望每一个奋勇拼搏的孩子,都有一个真正的“温暖的港湾”可以回。

文字来源:梳毛吴茱萸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责编:艫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rybw/1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