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田园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述了唐代重阳节民俗活动,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不过,在重阳佳节之际,“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到底是什么,古人为什么要插茱萸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重阳节的起源

据考证,古人过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始于汉代,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晋人周处(就是“除三害”的那位猛人)所作的《风土记》里:“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九月九日“插茱萸”的风俗在晋代当时民间已经风行。这一天大家折取茱萸果穗插于头上,或将其装入香囊,佩戴于臂上,登高处团聚饮用菊花酒,以求辟邪除秽,于是九月九日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在古代是著名的食物调料和防腐剂,古人认为其浓烈气味具有“辟邪除害”作用。然而历代本草著作中提到的“茱萸”却不止一种,有山茱萸、食茱萸和吴茱萸,究竟民俗中的茱萸所指何物?虽然典籍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些植物的形态等方面推断出茱萸究竟是哪种。

先来说说“山茱萸”

古书里的山茱萸就是现代植物分类学里的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拉丁学名为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达4~10米,叶对生,3~4月开花,伞形花序,9~10月结红色或紫红色核果,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

虽然山茱萸的名称与本草中的记载相符,但它的枝叶与果实并没有浓烈香味,无法制作香囊,因此山茱萸不是我们要找的茱萸。

山茱萸结的果为红色

“食茱萸”又是什么?

食茱萸学名椿叶花椒,也叫樗叶花椒、满天星(江西),刺椒(四川)和食茱萸(台湾植物志),拉丁学名为ZanthoxylumailanthoidesSieb.et.Zucc.,是芸香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茎干有锐刺。椿叶花椒8~9月开花,10~12月结果,分果瓣淡红褐色,干后淡灰或棕灰色,除江苏、安徽没见过记录,云南仅产富宁有记录外,长江以南各地均有,常见于海拔~1米山地杂木林中。

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对食茱萸曾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食茱萸也,山茱萸则不任食……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食茱萸……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鲊偏宜用。”可以看出,古人早已知道食茱萸可以作为药材消毒,也可以用作香辛调味。然而食茱萸茎、干长满锐刺,好像实在是难以插在头发中,所以可以排除食茱萸。

食茱萸的果实

真正的茱萸是“吴茱萸”

古人在典集记录中常将“食茱萸”、“吴茱萸”不分,于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食茱萸和吴茱萸指的是一个东西——茱萸。但细细分辨,二者在植株形态和药性上还是有差别的,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吴茱萸才是我国传统民俗中的茱萸。

吴茱萸红色的果实

吴茱萸,拉丁学名为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小乔木或灌木,可长高到3~5米,嫩枝暗紫红色,4~6月开花,8~11月结果,果实为暗紫红色。它分布地域较广,适应性强,在秦岭以南各地均有分布,变种较多,形态变异较大。

中国植物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吴茱萸是古老的传统中药植物。其果早于西汉时已作药用,长沙市马王堆轪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吴萸治疯病一起,治疽病二起(三者均与椒合用)。按原文所治之病症,所用之药显系与今所称之吴茱萸为同物。”

那古人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呢?原来这是受到了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至阳之数”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需要辟邪,因此需佩戴气味浓烈的吴茱萸,从而实现平安、长寿的美好愿望。

推荐您值得







































甘露聚糖肽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疾病
专家为你分析白蚀症有何表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