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中医脉诀脉药脉法
主播:张琳 脉诀、脉药、脉法脉诀: 气虚缓弱而明显,液虚空细而赫然,阴虚空乏而有热,阳虚缓弱而有寒,阳盛有热阴盛寒,而且力度很明显,郁脉举按力度坚,表里上下左右偏,湿瘀动涩濡象显,血瘀滑涩热相连,水脉稀薄如流水,湿脉濡软似飘棉,更有痰脉很常见,脉来粘滑如珠旋。 脉药对应歌: 人参最擅补元气,右寸虚弱配黄芪,枸杞温养补右尺,脉细小寒最相宜,脉空刚急用芍药,脉空有热用熟地,肉桂偏于温左脉,右脉寒重用骨脂,左寸低轾取柴胡,升麻善把右寸举,左寸寒弱用桂枝,右寸寒弱用白芷,右关湿瘀用枳壳,左关湿瘀用牛膝,血瘀偏温有丹参,甘草调和引左郁,实热酌量用石膏,实寒首选吴茱萸,山药化湿又滋阴,白术利水祛寒湿,温化寒痰半夏好,清利热痰川贝宜,薏米祛湿性最平,茯苓利水最得力。 脉法心诀: 静下心慢慢品,举按寻比要认真,轻重力度掌握好,慢匀有序莫走神,为何脉象摸不准,多在自身找原因,脉诊程序有错乱,指法脉位定不准,脉征未能理解透,或者心态没调稳。临床虚实常混杂,单纯脉象不常见。只要用心摸清脉,看着复杂也简单。 证脉药 1气虚缓弱(一)右寸弱:黄芪15g-30g (二)右关尺弱:人参、党参(15g-30g) 2液虚空细熟地5-30g (血虚) 3阴虚热而无力生地5-30g 4阳虚寒而无力枸杞15-30g(温补右尺) 5实热实热脉(一)上焦:黄芩3-6g (二)中焦:石膏5-10g (三)下焦:黄柏3-6g 6实寒实寒脉炮附子3-15g(寒盛兼痰湿) 吴茱萸3-15g(寒盛郁动) 7郁气液分布不均匀,并有明灸甘草3-5g 显势差。(一)侧郁:左﹥右 (二)侧郁:右﹥左白芍5-30g (三)部郁:两关湿瘀,左关湿瘀:牛膝5-10g 寸强尺弱右关湿瘀:枳壳5-10g (四)左寸低(轾)(无寒)柴胡5g/桂枝(有寒)5-10g (五)右寸低(轾)升麻5g (六)上下表里郁附子10g黄芩3g/黄连3g+吴茱萸10g 8瘀脉沉按呈凝涩有物之象,多(一)丹参5-30g应用指标(a)沉涩滞 见于两关,寸尺皆有。(一)有瘀(b)躁急刚动 血瘀:凝涩兼见有热象、脉动有(二)左牛膝、右枳壳。 滑利感(血管内)。(二)湿瘀:凝 涩兼见有濡象(血管外)。 9水脉形疏懈稀薄、荡荡似水波感。茯苓10-30g 多见于尺部。 10湿濡软散漫、浊而不清、如水(一)偏热:淮山药10-30g 漂棉(二)偏寒:炒白术5-30g (三)不寒不热,边界不清: 苡仁10-30g 11痰脉形粘稠滑利有收缩感。(一)半夏6-15g (二)热痰:川贝5-10g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材科普全国道地药材品种分布
- 下一篇文章: 重阳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怎么认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