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止血药
1.有凉血止血散瘀之功,尤宜用于尿血的药物是A血余炭B白茅根C茜草D小蓟E地榆.既能凉血止血,又能解毒敛疮,还能够治疗烫伤的药物是A地榆B蒲黄C大蓟D槐花E白茅根3.对于血热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兼有瘀滞者,多选用的药物是 A三七、白及 B血余炭、槐花 C大蓟、小蓟 D蒲黄、茜草E地榆、藕节4.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的药物是 A白茅根B小蓟C槐花D地榆E大蓟5.既能化瘀止血,又能活血定痛的药物是A大蓟B白及C槐角 D仙鹤草E三七 参考答案 1、D[答案解析]小蓟功能主治:凉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A[答案解析]地榆的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3、D[答案解析]蒲黄的功效:止血,化瘀,通淋。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通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茜草的功效: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4、A[答案解析]白茅根的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主治: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5、E[答案解析]三七的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主治: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第十六单元止血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各类止血药的选择使用、配伍方法 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作用,本类药物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内外出血证。止血药应用,应根据出血病因、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以期标本兼顾。此外,据前贤“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的用药经验,对于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病证,应适当配伍升举之品;而对于衄血、吐血等上部出血病证,可适当配伍降气之品。 要点二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而凉血止血药与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敛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候。 凉血止血药 1.小蓟 [性能] 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本品性属寒凉,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无论吐咯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由于血热妄行所致者皆可选用。治九窍出血,单用本品捣汁服;治金疮出血,以本品捣烂外涂;临证治疗多种出血证,常与大蓟、侧柏叶、白茅根等同用,如十灰散。因本品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可单味应用,也可配伍生地黄、滑石、栀子等,如小蓟饮子 ()热毒痈肿 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可单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也可与乳香、没药同用,如神效方。 .大蓟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主治病证] 血热出血证;热毒痈肿。 [鉴别用药] 大蓟与小蓟二药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可用治血热出血证以及热毒痈肿,常相须为用。但大蓟解毒散瘀消肿、凉血止血作用较强,多用于治疗吐血、咯血及崩漏;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散瘀消肿作用弱于大蓟,但兼能利尿,故治疗尿血、血淋为优。 3.地榆 [性能] 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本品味苦寒人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用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等,如约营煎;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等配伍,如槐角丸;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 ()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或配黄连、冰片研末调敷;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或用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石膏、枯矾研末外掺患处;本品清热凉血,又能解毒消肿,用治疮疡痈肿,无论成脓与否均可运用。若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地榆煎汁浸洗,或湿敷患处:若已成脓者,可用单味鲜地榆叶,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捣烂外敷局部。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愉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起中毒性肝炎。 4.槐花 [功效]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病证] 血热出血证:目赤,头痛。 [用法] 煎服。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5.侧柏叶 [功效]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主治病证] 血热出血证;肺热咳嗽;脱发,须发早白。 6.白茅根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主治病证] 血热出血证;水肿,热淋,黄疸;胃热呕吐,肺热咳嗽。 [鉴别用药] 白茅根与芦根均能清肺胃热而利尿,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须为用。然白茅根偏人血分,以凉血止血见长;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津为优。 细目二化瘀止血药 1.三七 [性能]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应用] (1)出血证 本品味甘微苦性温,人肝经血分,功善止血,又能化癌生新,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有瘀滞者为宜。单味内服外用均有良效。治吐血、衄血、崩漏,单用本品,米汤调服;若治咯血、吐血、衄血及二便下血,可与花蕊石、血余炭合用,如化血丹:治各种外伤出血,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掺,或配龙骨、血竭、象皮等同用,如七宝散。 ()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本品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治密血诸证之佳品,为伤科之要药。凡跌打损伤,或筋骨折伤,瘀血肿痛等,本品皆为首选药物。可单味应用,以三七为末,黄酒或白开水送服:若皮破者,亦可用三七粉外敷。若配伍活血行气药同用,则活血定痛之功更著。本品具散瘀止痛、活血消肿之功,对痈疽肿痛也有良效。治无名痈肿,疼痛不已,以本品研末,米醋调涂;治痈疽肿痛,常与乳香、没药、儿茶等同用,如腐尽生肌散。此外,本品有补虚强壮的作用,民间用治虚损劳伤。 [用法用量] 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人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茜草 [性能] 苦,寒。归肝经。 [功效]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应用] (1)出血证 本品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于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治吐血不止,单用本品为末煎服;若治衄血,可与艾叶、乌梅同用,如茜梅丸;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黄、生蒲黄、侧柏叶等;用于气虚不摄的崩漏下血,与黄芪、白术、山茱萸等同用,如固冲汤;治尿血,常与小蓟、白茅根等同用。 ()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本品能通经络,行瘀滞,故可用治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血瘀经络闭阻之证,尤为妇科调经要药。治血滞经闭,单用本品酒煎服,或配桃仁、红花、当归等同用;治跌打损伤,可单味泡酒服,或配三七、乳香、没药等同用;治痹证,也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鸡血藤、海风藤、延胡等同用。 3.蒲黄 [功效] 止血,化瘀,利尿。 [主治病证] 出血证;瘀血痛证;血淋尿血。 [用法用量] 放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鉴别用药] 三七、茜草与蒲黄,三药均能止血,又能化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可用治瘀血阻滞之多种出血。其中三七作用较优,不仅止血力强,化瘀力也强,为止血要药,可广泛用于内外各种出血证,同时也长干活血定痛,又为伤科要药,可用于跌打损伤和各种瘀血肿痛;茜草则能凉血化瘀止血,尤宜于血热夹瘀出血证,并能活血通经,可用于血滞经闭、跌打损伤和风湿痹痛证等;蒲黄化瘀止血并能利尿通淋,能治瘀血阻滞之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以及血淋涩痛证等。 细目三收敛止血药 1.白及 [性能] 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应用] (1)出血证 本品质黏味涩,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可用治体内外诸出血证。因其主入肺、胃经,故临床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如验方独圣散,治诸内出血证,用单味研末,糯米汤调服;治咯血,可配伍枇杷叶、阿胶等,如白及枇杷丸;治吐血,可与茜草、生地黄、丹皮等煎服,如白及汤;用治衄血,可以本品为末,童便调服,如白及散;也可以白及末冷水调,用纸花贴鼻窍中,如白及膏。用治外伤或金创伤出血,可单味研末外掺或水调外敷;治金疮血不止,与白蔹、黄芩、龙骨等研细末,掺疮口上。 ()痈肿疮疡,手足皲裂,水火烫伤 本品寒凉苦泄,能消散血热之痈肿:味涩质點,能消疮生肌,为外疡消肿生肌的常用药。对于疮疡,无论未溃或已溃均可应用。若疮疡初起,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或与金银花、皂刺、乳香等同用,如内消散;若疮痈已溃,久不收口者,以之与黄连、贝母、轻粉等为末外敷,如生肌干脓散。治手足皲裂,可以之研末,麻油调涂,能促进裂口愈合;治水火烫伤,可以本品研末,用油调敷,或以白及粉、煅石膏粉、凡士林调膏外用,能促进生肌结痂。 [使用注意]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细目四温经止血药 1.艾叶 [性能]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 (1)出血证 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尤宜于崩漏。主治下元虚冷、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可单用本品,水煎服,或配阿胶、芍药、干地黄等同用,如胶艾汤。本品温经止血,配伍生地黄、生荷叶、生柏叶等清热凉血药,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多种出血证,如四生丸。艾叶之用,既可加强止血,又可防大队寒凉药物而致凉遏留瘀之弊。 ()月经不调、痛经 本品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调经,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常用于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宫寒不孕及带下清稀等证,每与香附、川芎、白芍等同用,若虚冷较甚者,再配伍吴茱萸、肉桂等,如艾附暖宫丸。用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可以单味艾叶煎服,或以之炒热熨敷脐腹,或配伍温中理气之品。 (3)胎动不安 本品为妇科安胎之要药。治疗妊娠猝胎动不安,以艾叶酒煎服;临床每多与阿胶、桑寄生等同用。此外,将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注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 编辑:六月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8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细辛
- 下一篇文章: 慢性胃炎验方秘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