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黑话rdquo白云阁版
不管是桂林本还是宋本,六经中的篇章,我大抵是挑着论述,一些简单方剂不会解读,不过最后总结的时候会罗列出来。各个篇章框架也会详细的论述一下,有些是我不常用到,或者我认为大家自己可以读书就能看懂的,比如像明清注家注解的伤心气、伤肾气、伤脾气等的,今天学院派的论述也转换为个名词,改为心阳虚、肾阳虚、脾阳虚等,这种总结大家在各个书上都可以读到,自己顺手把框架列出来就可以,不去论述主要是不难,这些药是平常用的的,用辨证论治来讲,或者岐黄医家的病机病因来论述,都不怎么影响具体的理解。 关于藏结这个系列,我会补充传统医家的论述。不过可能最终的论述是偏离传统医家,按照桂林本这个补全的来说,这个藏结已经和传统医家的总结不一样了,那么我所论述的就是以这个契机,把藏结、肿瘤、癌症、痈疽、积聚等的课题扩充出去,这个课题在宋本中并没有那么强调。伤寒论其实注重在能量阶段,所以我们很少看到专门课题描述反映肿瘤的实质性病变专题。 其实以前癌症写过专题了,并且那个专题从预防到治疗都算是集中在终极阶段。而藏结现在这个系列更像是回过头来做补充,把在能量阶段,或者说是初始阶段出现什么状况来做个论述。关于一些详细内容,大家回到以下两篇去看看就行。 伤寒经方探问疑难杂症和癌症(三)癌症前篇 伤寒经方探问(四)癌症战力提升完结篇 导语 我一直说藏结篇是未解之谜,因为这个课题太少,不但少,而且还混乱。或许华佗和仲景两人的传承相互融合,那这个点应该很丰富,不至于遗留下如此多的疑难问题。 脏结、结胸、心下痞是三者一体的,就是在相互转化的关系,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我们说的很多并发症同时出现。心下痞多归向气分的虚证,看似最轻,不过一般肿瘤癌症的前后都会伴有痞证,因为脾胃虚,容易形成心下痞,一般人习惯用降火药解决,这种反复的治疗效果就反复的砍伐阳气,造成内藏阳虚,阴寒凝滞,正衰邪实,而这种环境正好是形成血分藏结的先天条件。反过来,肿瘤癌症化疗等定向靶药吃多了,即使压制住了各种肿瘤癌症的复发,也一定会造成脾胃虚弱,又正好容易形成各种心下痞证,虽然时方医生喜欢以十全大补汤来补充身体,相比较而言,我觉得泻心汤的加减对脾胃恢复是更好选择。 第一在我们的学习经方的过程中,把藏结、结胸、心下痞证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框架,是对待肿瘤问题的基础,特别是桂林本中,这关系更明确。 第二在桂林本中,我觉得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注重在能量阶段解决问题,桂林本藏结篇章放在太阳篇,不是说肿瘤癌症是太阳证,而是告诉我们,在一开始,血分的问题和能量的问题处理不好,癌症肿瘤的先天条件就已经具备了,而在能量阶段,只要不发生物质性病变,我想西医是没有办法检测出来。而中医在这儿形成的经验就是要及时总结注意各种早期症状,当然以今天的认知来说,大家认可的都是发生之后的动作,而不能珍惜和尊重这种早期的处理。虽然我们习惯在少阴和厥阴层面上用药,可桂林本藏结这十个方剂,其实给我我们的参考意义重大。 第三这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桂林本的藏结出现的是五脏的辨证论治,这一点和我们伤寒六经辨证还是格格不入,也就导致很多人不认可桂林本补充的藏结篇章。在这个地方我是觉得这个是比较宝贵的财富,觉得可以和《千金方》还有《外台秘要》中的积聚瘕症相关篇章贯穿起来。 第四把伤寒六经辨证和汉唐的脏腑辨证能相互串联起来,也希望借着这种方式,能把伤寒经方中的缺失的点补充起来,比如陈士铎的《洞天奥旨》中的痈疽系列。 第五当然我们在这样的叙述中,也会把学院派从伤寒论中提取的癌症方剂做个说明,甚至时方关于肿瘤也能相互借鉴。 宋版藏结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飲食如故,時時下利,舌上白苔滑者,為難治。 病脇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就我自己个人而言,看过的各个注本中,陈士铎的解读是比较具有总结性的,其方剂提出也特别有借鉴意义,当然,如果以今天一些治疗剂量而言,还是可在这个基础上加倍,不过最重要的,是陈士铎从整本书来角度来补充脏结症状,这些方式对我们学习伤寒经方也是一种借鉴。 陈士铎语:伤寒有脏结之症,载在太阳经中,其实脏结非太阳经病也,然则仲景载在太阳经者何故。正辨太阳经有似脏结之一症,不可用攻,故载之以辨明也。脏结之症,小腹之内与两脐之旁,相连牵痛,以至前阴之筋亦痛,重者有筋青而死者,此乃阴邪而结于阴地也。原无表证,如何可作表治,必须攻里为得。我有一方,专补其阴中之虑,而少佐之祛寒之味,则阴邪自散,而死症可生,方名散结救脏汤。人参一两,白术五钱,甘草一钱,附子一钱,当归一两,肉桂五分,水煎服。白术利腰脐之气,人参救元阳之绝,当归活周身之血,血活而腰脐之气更利也,甘草和中以定痛,附、桂散寒以祛邪,脏中既温,结者自解矣。用攻于补之内,祛寒于补之中,其奏功为独异耳。 其他的注家,大部分的解读在脏器上,有的是强调肝脏,有的强调脾脏,这个症状可能是常常存在的,但是大部分注家可能没有遇到过。在解读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落在死症这个点上,那么最后用力一搏是倾向四逆汤的加减。 在曹颖甫的注释中,说这个阴寒凝固,症结在少阴之藏,阳气下绝,没有一线希望,所以附子、肉桂等,也只是十百中只有一二,从此处我们看到,宋本的藏结是最后严重结果的呈现,不像是桂林本还是能量阶段。所以各个注家奋力一搏的用药和今天经方在癌症肿瘤上的用药差不多。曹颖甫给出的建议是白术三两,肉桂三铢,吴茱萸、公丁香三铢,作为温药调服,同时按症状应该是大剂量的四逆汤。 倪海厦针对一百六十七条的症状,建议用的生附子一枚,白术五钱,柴胡五钱,茯苓五钱,炮附子三钱,其他的随证加减。我写出这些来不是说要你去照抄方子,而是参照方剂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推理,就是各个注家对这些认知,遇到这种绝症,采用什么手段最后一搏。 桂林本脏结 桂林本脏结篇章,我觉得态度是这样,如果你觉得你比书中的方剂厉害,就不必去详细追究了。如果你觉得这些辨证的论述符合临床现象,然后书中的方剂又是仲景方剂的结构,那么不管是不是伪托,值得我们详细去学习。 桂林本的藏结也是我在常用的方剂,不过这种方剂没有名家的解读,目前来说只有刘昆湘做过解读,然而刘昆湘这一脉算是没有传承,民国之时,各个医家古文能力极强,所以还能连接古文和白话文,到今日,这种平常的事情变成了难事,能读黄帝内经竟然成了专家或者大师,也是让人唏嘘了。 在脏结篇,我打算只拿出肝脏结做个详细的说明,其他的可能再后续篇章做个延伸扩张,希望大家有机缘自己去解读这些方剂,毕竟不是所有方剂我都用过,也不敢放肆解读所有。 下面的论述以桂林本为主,许多注家不建议强调在金匮要略中的脉象,这个地方脉象属于注家眼中的杂病系列,在解读时候希望通过脉象知道病源病因。结合结胸中描述的十个条文,知道结胸是外邪误下,造成水热互结。熟悉结胸证,其实就是为了反过来推敲脏结的一些内容,当然脏结的解读要回到《千金方》和《外台秘要》要,结合各家的记载,脏结是五脏的寒热积聚,更确切的是五脏的积,六腑的聚,五脏的积是邪气结合在一处,所以相比较而言疼痛点是固定的,我们按照桂林本来看是一定有痛这个明显的特征,但是我们宋本伤寒注家没有脏结这十大方剂,很多注释的时候,是没有强调痛这个特点。 脏结的有外来邪气的原因,不过更注重的是内在里寒,所以强调病是五脏自生,强调是血分问题,这个相比我们所说的肿瘤只能算是初始阶段,其实按照一些经验,就是病人在产生机器可以测量出来的实质病变之前,多少会有两年左右能量开始缺失,这些缺失会出现各种症状,如果这些症状可以被统计,其实很多病可以早两年处理,而不用等到形成物质性病变,不过我想还是现实性的问题,一是中医如果要做这样的统计,成本会相当高,而这些成本又不能变相加到病人负担上,也就造成中医无法掌握到先机,今天我们能知道很多统计,是泛读大量的书籍,才能形成的经验,而这些经验都是每个医家手中的独门财富,也就造成了传播的不可行;第二我觉得对于现在标准,是西医建立的标准,就是有证据时候说话,有物理病变的时候说话,看不到病变时候就是危言耸听,这也就造成了现实的不可能。 如果强调脏结,那么我们只能以结胸的症状来做对比,结胸是外在的邪气,然后误下,所以结胸形成之后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所以在用药的,甘遂、芒硝大黄是要及时运用的;而藏结这种情况,是本身内脏虚,病程应该不会像结胸这样迅疾,所以是正气虚邪气盛。相对比而言,藏结算是里证。 其实对于伤寒经方的学习,这个地方是比较难的。传统宋本没有这个章节,今天因为学院派,甚至从金元四大家就反复强调,仲景只能治疗外感,而金元四大家则擅长杂病内伤。造成很多人对伤寒论的误解。其实在后面的脏结内容中,我们看到以仲景的方剂来解决的就是内证,还在能量阶段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 除了金元四大家的造成的扭曲,还有相比较而言,《千金方》和《外台秘要》确实是更注重脏腑辩证,不过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这个脏腑辩证没有以黄帝内经作为脏腑的理论基础。这也说明汉唐有黄帝内经这样的理论体系,但至少不是我们现在通行的宋朝版本,理论根据也是引用其他书籍。在这儿就变相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伤寒经方要了解更质朴的脏腑理论,必须回到千金外台这样的体系上,然后融合伤寒经方,这个体量来说就比较大大了,因为汉唐体系,很多要求是传统文化的扎实基础,并且没有好的注家,就像是孙思邈说的,需要涉猎山医命相卜这个体系。 何謂臟結?師曰:臟結者,五臟各具,寒熱攸分,宜求血分,雖有氣結,皆血為之。假令肝臟結,則兩脇痛而嘔,脈沉弦而結者,宜吳茱萸湯。若發熱不嘔者,此為實,脈當沉弦而急,桂枝當歸牡丹皮桃仁枳實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當歸牡丹皮桃仁枳實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當歸二兩牡丹皮三兩桃仁二十枚(去皮尖)枳實二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藏结者,五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血凝结而气阻,虽有气结,皆血为之”者,这种解读和我们在金匮要略或者千金外台中看到的一样,此处是强调的脏腑之义,这一点也显示了和伤寒六经的不连贯。用气血失平,为内伤病变之本,并且强调问题在血分上,其实金匮有好几处这样语言,但是都像是断简,缺少上下文的联系,也没有具体方剂可以让我们回过来反推。 所谓的藏结,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气伤形,刚刚开始因为内藏阳虚,阳虚不管内外的邪气都容易来冲击,刚开始则气伤,久而形损,形损之后则邪气来积聚,藏气内结,但这些过程机器是无法检测到的,病形实体化显现,也就是西医可以用机器可以检测出来之时,就是等到藏体发生物理性变化,(西学所指器官肿大、结硬、化脓、肿瘤等,不过这个时候整个病症已经算是少阴厥阴层面了),这也就是我一直觉得桂林本这个篇章的重要性。只是现在没有临床的数据,但是通过逻辑来看,这个部分出现,至少填补了肿瘤在没有成型,且是能量化阶段有问题就要及时处理,不能等着病深重,需要用采用西医的局部切除来治疗,更多的意义是不要性质物质性病变。因为只要动过手术,用中医的观点来看,你的元气就会受到损伤,当然今天重视这个点,也是因为我们在用药的时候,不管前期或者治疗后期,都需要借鉴这些思维。 其实这个地方,如果是学院派的学生,可以借着这个点做出很多推论,通过黄帝内经的各种气血理论、脏腑、经络、津液等的变化,去对比藏结时候反生的变化,以及他们产生的原因和病机,当然了,这个地方我不怎么擅长,因为考据各种文字证据确实不是我的所长。我大部分都是取个意思,因为实在是记忆力差。 桂林本这个点比较有意思,一开始直接是肝脏结,既然这个地方是后世本,我们也必要强调以临床为主,还要以脏腑为主,我们只能结合各种推论来更好的理解就可以,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理论。 第一假令肝藏结,必在左,在胁下,痛而呕,脉沉弦而结,宜吴茱萸汤”,此处肝藏结,并不是实质性病变,而是能量性缺失,也就是虚从寒化,此处从肝脏开始,前面强调脏结是血分问题,那么肝脏功能问题的描述最具有典型意义。此处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因为肝虚还是寒气导致,只能说这两者都存在,所以在这样的症状上始终强调保正气,扶阳气。说到肝脏,回到黄帝内经,牵扯的就是厥阴,此处不管怎么解读,都绕不开脏腑辩证,不过学医者注意的就是,中医脏腑更多是描述功能系列,而不是具体到某个器官的病变。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好几个章节中都出现,大家回过头去找找各家注释就可以。主题都是藏气虚寒。在这儿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遇到很多久病的人,身体极度虚,然后出现一些烦躁,并且痛不欲生的头疼病,吴茱萸汤往往是特效药。 根据脉沉弦而结者,岐黄医家解读沉弦病在肝;按之结塞,知气为血阻;一般定义为藏气之虚寒;用吴茱萸汤。吴萸温肝降逆,最主要吴茱萸是热药,化血分之寒凝;人参补津液生精,帮助助真气流转;生姜、大枣,宣胃和中,在这儿注意的就是,用吴茱萸的时候,怕伤到脏器,所以大枣在实际中都是习惯性的多加,并且不能不加。用药之后气畅血融,肝藏结解。其实这个热化思想,在以后的肿瘤癌症中,都是基础思维。 第二若发热不呕,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宜桂枝当归丹皮桃核枳实汤主之”, 我们的身体都有一种保护机制,脏结都是病机虚,虚的时候则寒多,因为身体的自我保护,都会出现发热现象,所以此处的藏结是初始阶段,不是我们到了后期物质性病变,所谓实证,也只是出现阳盛,就是阳邪盛,因脏结凝滞,阳气积聚而化热。当然这种久病之后一定是虚寒,最后就是阴实了,而在这个状况还是阳气邪盛之时。在血分问题上,因为血阻滞,我们在用药上就可以看到是通营卫气血的。 桂枝和当归的配伍是经方中最经典的血分用药,桂枝汤加当归是经方的补血剂,同样在厥阴篇中,我们知道桂枝加当归是厥阴的用药的,时方解读都是说入肝脏,甚至为了更强的效果,我们会用鳖甲这样的动物药。丹皮清血痺化热之邪,在道方中,丹皮是血分药中的气分药,以桃仁通血分有形之结,所以我们也说丹皮配伍丹皮,桃仁是血分药中的血分药。丹皮桃仁的配伍在经方中是一个对子。枳实是破寒热结,开降气结,直达下焦,发热胁痛诸证皆愈。 第三这两个方剂,虽然脏结以血分证为主,但是在气分时候,偏向气分用药,在血分时候用血分药,病在血分时候不去强调气分,其实很多气分病拖延治疗成了血分,而血分时候不及时治疗,最后成了阴实,就是所谓的肿瘤癌症。这么看来,执法用药本不简单,前面说过水、湿、饮,到这儿气分和血分,再到现实中肿瘤瘕证,进退之中,没有那个是容易。 第四在这儿描述这些课题,大家不要认为这些是标准,中医不像是西医,强调流程化作业,医者认知越深刻,见识越广博,相对得出来的结论就越谨慎,听上去也越模棱两可,况且作为中医中这种课题,算是很多医家自己的私密,所以读到的各种注释或者标准也不一样。比如脏结这里面的内容都是偏向早期症状,等到后期出现物质性病变,一定有很多并发症,你不能指望像西医一样定向用药,脏结篇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你要借鉴时方派怎么处理腹水等,借鉴经方扶阳派怎么改变环境。 小结 第一通过脏结,我们知道履霜坚冰至,中医说简单也极为简单,甚至掌握几个典型方剂就可以应付日常的很多问题。同样,也因为只会几个简单方剂,错过发现重大症状的时机。 第二对于肿瘤癌症这样的课题,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曹颖甫都是十百中只有一二可能,那就说明很多死症的应对要谨慎,这个方面的课题不可能像是伤寒论中桂枝汤、麻黄汤、真武汤那么样被历代注释的那么透彻,所以不要以为会了苓桂术甘汤加上什么四逆汤之类的,自己就有了终极手段,这点就有点自欺欺人了,这种课容易沽名钓誉,大家也就喜欢夸大其词。 第三本篇只是在结合脏结这个课题做个论述,关于心脏结、肺脏结、脾脏结、肾脏结需要了解的就去看一下,至少在现在情况下,我也不敢说这个一定对,只是以我自己的认知来说,这个方剂的配伍符合经方结构,这个课题可以让我们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到了下篇可能会把千金外台中的积聚瘕证都适当的带入进来,把这个课题扩展开开。 未完 下篇积聚痈疽等 无学斋这是一种鼓励和期许,你懂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8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见解独到剖析重审万方之祖ldquo桂
- 下一篇文章: 中医公益学习班倪海厦人纪系列伤寒论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