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条
第条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恶寒发热,为太阳表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者,阳明证。本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动胃气,表邪乘虚传于阳明也。以关脉细数,知医吐之所致。病一二日,为表邪尚寒而未成热,吐之则表寒传于胃中,胃中虚寒,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则表邪已传成热,吐之,则表热乘虚入胃,胃中虚热,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晨食入胃,胃虚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胃气行里,与邪气相搏,则胃气反逆,而以胃气尚在,故止云小逆。 清·吴谦《医宗金鉴》 欲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无此一句,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与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联属。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及深之谓也。 太阳病不解,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是表已解也。关上脉细数,胃不和也。细者,胃气虚。数者,胃气热。证脉不和,询其故,知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病在太阳,正气未衰,吐之者,伤胃未深,故腹中知饥,口不能食也;三、四日病在阳明,胃中已热,吐之者,复伤津液,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也;五、六日病将转入阴经,正气已衰,吐之者,胃中虚冷,故朝食暮吐也,此皆医吐之所致,尚在可治。故曰:此为小逆也。 程知曰:本太阳病,医吐之,则表邪乘虚传入阳明,伤动胃气,而关脉细数矣。 程应旄曰: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以医吐之所致,则非脾胃本来之病,此为小逆。更勿误治,使小逆变成大逆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言太阳病,头项强痛可知。今自汗出而不恶寒发热,疑非桂枝证。以脉辨之,关上者,阳明脉位也,细数而不洪大。虽自汗而不恶热,则不是与阳明并病。不口干烦满而自汗出,是不与少阴两感。原其故,乃庸医妄吐之所致也。吐后恶寒发热之表虽除,而头项强痛仍在,则自汗为表虚,脉细数为里热也。此其人胃气未伤,犹未至不能食,尚为小逆。其误吐而伤及胃气者,更当计日以辨之。若一二日间,热正在表,当汗解而反吐之,寒邪乘虚入胃,故饥不能食。三四日间,热发于里,当清解而反吐之,胃阳已亡,故不喜谷食,而反喜瓜果,是除中也。邪热不化物,故朝食暮吐,生意尽矣,此为大逆。 按∶三阳皆受气于胸中。在阳明以胸为表,吐之阳气得宣,故吐中便寓发散之意。太阳以胸为里,故有干呕、呕逆之证,而不可吐,吐之则伤胃而为逆。少阳得胸中之表,故亦有喜呕证,吐之则悸而惊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吐伤胃阳,虚浮无根,故关脉细数。一二日胃病尚浅,吐则伤轻,胃中虚馁,故饥。而胃气上升,故不能食。三四日胃病颇深,吐则伤重,阳火虚浮,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虚冷,不能化谷,故朝食暮吐。此亦过吐伤胃,是谓小逆,迟则微阳续复,逆气乃下也。 汗、吐、下、温针诸逆之中,惟吐为轻。凡胸腹之内,腐败壅塞,隔碍真阳,郁闷懊憹,头痛心烦,吐之清气通畅,即刻轻安,最妙之法。即吐之过当,中虚内烦,亦无汗下亡阳诸祸,一温中气,虚烦立止,最易治疗,故曰小逆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世之治伤寒者,动称汗吐下三法,此大谬也。三阳之证,惟汗下为常法,然汗之太过,下之太早,尚不免于流弊。至于吐,则在禁例,与火劫发汗相等,即如太阳伤寒,恶寒发热其常也,此麻黄汤证也。即自汗出而见发热,亦其常也,此中风主桂枝汤证也。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见细数,细则为虚,数则为热,关上则为脾胃,胃中原有胆汁及肝脾之液,为之消谷。惟吐之太过,胆汁倾泄则黄而苦,肝液倾泄则清而酸,脾液倾泄则腻而甜(脾,西医谓之脺,亦称甜肉)。吐之太过,则胃中虚寒,不能消磨水谷。细数之脉,真寒而假热。脉数者当消谷,今不能食,此与后文「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之脉数正复相等。仲师言「一二日吐之腹中饥,口不能食」者,一候至二候为八九日之期,八九日则太阳气将传阳明,用药吐之则伤胃气,胃伤不受水谷,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其所以不能食者,膈上之虚阳阻之也(此条宜附子理中冷服方受,或于温药中略增川连以导之)。言「三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者,三候至四候为二十二、三日之期,二十二、三日,病气将传太阴,此时用药吐之,伤其脾精,脾液不能合胆汁、肝液还入胃中而消谷。气逆于膈上则生虚热,阳微于中脘则生实寒,虚热在上,不能受糜粥之热,故反喜冷食。胃中本寒,热食尚不能消,况于冷食,故朝食而暮吐(此证名反胃,宜大半夏汤。半夏宜生用,甚则吴茱萸汤)。谓之小逆者,此虽吐之内烦,不比汗下亡阳之变,一经温中,虚烦立止,故称小逆。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太阳病误吐而致胃气虚寒的证候。 太阳病,应当恶寒发热。现在已经自汗出,也不恶寒、发热了,表证好了。因为表和了,所以就有汗,表邪解了所以就没有恶寒发热。但是关上脉细数者,关上脉细数就活看了,不要看太死。这个人胃有问题,关是候脾胃的,关上脉细数,数而无力,数是主有热,那么细数就是虚热,不是真正的热,实际上是个胃气虚的问题。以医吐之过也,是因为医生用吐法的过错,有什么过错?因为他关上脉细数,关上脉细数反映胃气受伤。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这个一二日,三四日就不要机械地数天数。怎么来理解?就是说他误吐以后病情有轻的,有重的,一二日就是病轻的,三四日就比较重一点儿。以医吐之过也,过就是过错了,是错误了。错误能造成一些什么证候?刚才光说脉细数,细数是个病脉,不是一个正常的脉;脉跳得很快还没有劲儿,很细,很数,这是胃气虚的数。一二日吐之者,伤胃还伤得比较浅一点儿,所以这个人还知道饿,腹中饥,肚子里饿,但是口不能食,到了嘴里咽不下去,不乐意吃。这是误吐以后伤了胃气,伤的胃气比较浅一点儿,肚子还知道饿,但是口不能食。这种脉细数,以后还讲这个问题,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后有总结。所以这种数不是胃气真正有热,是伤了胃气以后的一个虚性的兴奋,所以张仲景叫客热,实际上是阳气虚。这种数而细、数而无力的数是假象,已经意味胃气虚了,所以不能吃。总之。肚子里还知道饿,所以胃气虽然是受伤,但是伤的不是太重。 三四日吐之者,稍微重一点儿了,这个人就不喜糜粥。糜者,烂也,就是烂粥,烂粥都是热粥。连热稀粥都不乐意喝,他干吗?欲食冷食,愿意吃一点儿凉东西。 吃了冷食了,乐意吃就给他吃吧,朝食暮吐,早晨吃的晚上就吐出来了,不能够腐熟,不能够消化。为什么他不喜糜粥,欲食冷食呢?因为他胃虚热,有热所以乐意吃点儿凉的,但是吃了这些东西以后他真正的阳气,胃脘之阳又是虚的,不能够腐熟消化,所以最后还把它吐出去,朝食而暮吐。朝食暮吐是个寒象,食而继吐者谓之热象。实际上前面讲的胃是个虚寒的,这个就比前一个就重了。头一个腹中饥,口不能食,没有吐,这个虽然是乐意吃点儿凉的,朝食暮吐,还把它还出去,以医吐之所致也,这个就因为医生误用吐法伤了胃气了,胃的正气受伤了,这个病是这么来的。这个为逆,是治疗错误。 为什么叫小逆?这个逆叫小不是大逆,叫小逆,火逆就没加那个小字啊?因为他所好的吐法,气是向上的、向外的,所以它有解表的作用。为什么吐能解表?因为人这一吐啊,这个胃气向上向外一呕啊,他就很自然的就要出一点儿汗,这个气是向外的,所以它可以把表邪解掉。但是里受伤,就是表和而里未和。表虽然是已经解了,但是胃里脉细数,关上脉细数,腹中饥不欲食啊,朝食暮吐啊,这里气胃气不和,叫做小逆。实际上这是胃虚寒的症状,误吐以后胃气虚寒了,别看它脉数,脉数也是虚寒。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太阳病只能汗不可以吐下。这本书从侧面来说的情况相当多。太阳病,吐,也可造成很多问题,这个最常见是下面两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由于误用了吐药,虚其胃而邪陷于里,那么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阳明病的外症呀就是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个呢,自汗出不恶寒而发热,就是说有阳明病胃不和的现象。一般的阳明病都脉大。关上的部位呀侯心下,候胃。它关上的脉细而数。细者虚,由于吐伤了胃气,所以细。但有热,未能从表解而陷于胃,有热所以数。这个清楚了,这不是真正的表证传里发生阳明病。要是真正的阳明病,关上的脉不会细数。细数者是胃气因吐而虚,同时有热,这是因吐之过了,这是当大夫在太阳病时误用吐药所致的情况。我们看看,如果要是吐的话,一二日吐之者,靠这一剂,刚吐完,这个人一定老是温温欲吐,这个胃气不下降反而上逆。他一吐后是有这个情景,他的胃气就要往上来。药力没过,一二日,它还是心里温温欲吐。由于吐而里边空虚胃中空虚,所以腹中饥,里边空虚,没有东西,都吐完了嘛,想吃但口不能吃,一吃就想吐。要是三四日吐之者,就时间久一点,久一点虽然没有温温欲吐之形,但是吃热的东西还不行。它胃不和呀还有热呀,不喜糜粥,热粥呀还不能吃,愿意吃冷东西。要是热的言外还是要吐。就是愿意吃冷食,它的胃气还是往上,没恢复,也要朝食暮吐,早上吃进去,晚上还得往外吐, 胃气还是不纳。这是以医吐之所致也,不吐就不会形成这样了。此为小逆。这是太阳病吐之为逆。但是这个只是胃气微有不和,有虚热而已,为小逆,造成的问题不大,过两天可以好,吃点调胃承气汤也就行了。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前文提要 第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第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第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第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第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第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第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之,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第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第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自我测验 第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7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千古热痢专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