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返家乡实践故事

疫情突如其来,返校上课困难,作为医学生的我们谨记所学,返乡实践,通过实践强化本领。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级中医学(“5+3”一体化)乙班林钧溢同学的返乡实践故事吧。

回乡社会实践心得

回到家乡,我做的最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利用自己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并且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模拟的开方用药。

现实中和学校练习里最大的不同就是所有的信息是需要个人自身去采集的,要对病人或者病情的信息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这点无论在课本里做再多的病例练习题还是看再多的病案都是无法弥补的技能,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让我的心境有了先是看山是山,而后看山不是山,最终看山还是山的变化。

#心路历程

最先开始的时候,看山是山,是因为看不透病的变化,看到患者却发现和自己过去的知识无法产生联系,所以看山是山是因为眼里面只有一个患者。

看山不是山,是因为见微知著,整体审查、四诊合参后将患者抽象为一个个病理模型,而我只要针对这个脑袋中的模型进行操作就可以,往往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使得我对理论的信心增强。

看山还是山,是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我们不仅仅要会治疗患者,还要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我们不是机械修理工,患者也不是机器,而是人,治后要多为患者着想。第二个,人类的科学文化还是过于落后,人类的文明还是过于渺小,我们不过是解决了一些已知的问题,就开始骄傲起来,比如新冠疫情告诉我们人类文明在面对病毒的时候是如此脆弱,现有的科技无法快速根本地打败他们,而一切的理论,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们总结的。人们总结的,不一定是真理,而是需要不断修改的,人类的科学成就是人类现有知识与思考的汇总产物,我们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所谓的看山还是山,是因为我们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的问题,回到最早人们观察与实践这样的生活前言,而不要固守脑中的想象体系,明明与现实不符合却不知道如何更改,更改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观察,思考。

所以,所谓的医术,并不是神仙术,不能让人起死回生;且医术不是物理学,物理学之类的理工学科是针对物的科学;医学更不是哲学,哲学主要解决概念上的问题,医学离不开实践,医学就是医学。

#学以致用

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是脱胎于哲学的,而是人类具有操作技能的经验汇总。这使得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而繁琐,现代医学建立在一套自然科学之中,自然科学起源于哲学,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不同,强调逻辑的推理,论证中对论点证明时论据是否充分或必要等,使得逻辑链条多数是一环扣一环。

中医的思想体系不是直接脱胎于自身的实践,而是借用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模型。事实上,大多数人是不了解阴阳五行,而通过学校的学习之后会产生一种我已经了解的想法,事实上阴阳五行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中医的这种形态,中医截取其中一部分精髓,而最后还是对现实的经验妥协,以现实为依据建立一套体系了。这导致中医很多理论是不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但是在这半年的实践中,深入了解方剂,从外感风寒的麻黄汤,桂枝汤,到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高热气喘的四逆汤,生脉饮。除了这些还有亲自尝试的如五苓散,大小青龙汤,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玉女煎,麦门冬汤,地黄饮子,乌梅汤,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黄连汤,小柴胡汤,薏苡仁汤等等。亲手试过之后,每一次都让人惊叹不已,每一次都像在战场上,疲惫,恐惧,但是无后路,自己身负重任的重大压力,如履薄冰。

#经验总结

我的个人经验之谈:

第一:疾病会变化,一定要充分利用脉诊,哪怕自己的水平不够,至少可以看出病的表里与虚实。

第二:对老年人而言,很多时候不能用问诊,只能观察和用脉诊,要时时刻刻观察,老人病情变化极其之快,和青壮年人完全不一样。小孩和老人会抗拒喝药,开药的时候可以试图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现实中没人告诉你正确答案是什么。

第三:可以用西医的生理病理解释病变情况,但是不能指导用药,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完全不同:例如血钾低导致的睡眠问题和手脚发软等,按照中医的辩证属于脾胃问题,我选用参苓白术散,有明显效果,但是还是让患者去体检,进行营养学建议,长期治疗。

第四:中药和西药有的时候相通,可以试图阐释其机理,尝试用药,但是不要忘记辨证论治。如:五苓散对于小便尿少,尿红,黑,身上水肿明显(比如右手等),辩证不全,并不是书本上五苓散的证,无一开始用滑石散,效果不好,改用五苓散后有明显改善。

第五:辩证论治正确后中医可以治疗急性病。如:感冒风寒下午喝药晚上或第二天起床就能好。着痹,用薏苡仁汤,和其加减,两贴两天能好,用秋水仙碱5天,用其他西药也要1-2天。中医也能治疗很多急证,不展开赘述。

第六:中医可以治疗急症,但是不要慌乱,不要看到什么症状,却没有进行系统辩证,自己觉得像什么或者想到什么就用,急症容错率低,首先最重要的不是开出一个方,而是冷静下来,多思考多种可能性,排除和果断作出决定,好比战场上的指挥官打遭遇战一样,敌情不明,局势凶险,不动必然是死地,但不要盲动,不要慌乱,冷静和细致再细致的观察,了解此病的病因,结合季节,和病人体质,这些都是由前因后果的,是作为急症治疗的重要线索,果断选择高概率的,不要试图一个方解决问题,方必然是要继续随病的变化和个人观察而加减的,最重要的是大致方向不要偏离,八纲辨证要正确,之后再对脏腑进行更细的辩证,利用五行生克,确定补充的药对或更改方药,这需要平时对方剂的组成和其思想药有一定了解,多方可灵活变换拼凑。

第七:药物剂量一定要因人而异常,往往一开始的时候不知轻重,不用太害怕,要先和患者沟通,说明可能的后果,还有不要用前一段时间辩证结果出来的剂量放在当下使用,很可能患者身体已经变化不适应,其有一定的时效性。

第八:煎药和服药,轻清之剂量不可久煎,主要在外感表证的时候辨别有效果,其实最主要的是了解哪些药物已知主要发挥功能的成分是挥发油成分,这种药物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一般5分钟。所以服用时间也不能隔太久。附子先煎,久煎,熟地有可能黄酒制过会酸,贵重药如人参可以后入,也不用久煎,甚至可以分开放到另一处煎最后合并。服药的时候看病人情况,有可能上一次病后体虚,或者胃气不足,吃完药后饭吃不下怎么办?吃完后身体虚长期卧床睡眠昏迷怎么办?一个是先吃药,之后选择葡萄糖水,加盐水服用,但是对其胃气的恢复是不足的,等发热退去,用小米粥服用,配合玉屏风颗粒,之后再用麦门冬汤等平补方药,不可大补,大补昏迷更为严重,无食欲。

以上是我个人半年多来的部分经验总结。

#个人总结

中医的知识体系经过我的观察更多的类似于计算机算法,是一个一个的分块,人们更多的是思考中医的思想体系,而常常忽略了中医的知识体系的特点。如温病学,伤寒学,虽然互有联系,但是在知识体系中,即使无之前其他科目的铺垫,也可以学后使用,不是说之前的中基中诊不重要,有体系的学习是有助于之后知识体系的框架的构建的,之后主要的填充,而这种现象是类似于计算机算法的。其意义在于其算法是已经探索了有效的一套针对一些问题目标的流程,是已经被人为编辑过的,如果把中医的思想体系比喻成某种高级算法,那么历代中医大家就像掌握了其中编程方式解决某个现实世界提供的数据的程序员。所以中医的思维体系更像是一套高级的编程语言体系,所以一开始就不是完完全全立足于对直接事物的观察的,打个比喻,用编程构建的虚拟模型再像也不是现实的模型,但是可以指导。

医者仁心,但是医者不是神明,医者能做的,是和患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去战斗。人类的力量真的是极其渺小的,很多人对治病救人有浪漫的想法,我觉得应该要先有觉悟,作为一个战士的觉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不仅要训练有素,并且要经历战场的洗礼,这种觉悟才会有如冬夜里的雪花无声细腻,有如风雪夹杂的梅花暗香幽人。我们不是在和死神进行博弈,而是死神愿意以患者为赌注,和我们进行游戏,哪怕最后明知是败局,也要有对其亮剑的不屈精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