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茱萸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黄酮等类成分,传统认为生物碱和苦味素为其主要药效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生源途径、化学成分与传统功效、传统药性、新的临床用途、毒性、可测成分、入血成分及不同配伍环境几方面对吴茱萸Q-marker成分进行预测分析,为明确吴茱萸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

吴茱萸EuodiaeFructus是典型的多基原中药之一,《中国药典》年版收载其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等[1]。吴茱萸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安徽和浙江等省[2-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镇痛抗炎、抗菌、降压、抗肿瘤、抗胃溃疡、松弛血管及调节物质代谢等作用[6]。吴茱萸主要成分为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及黄酮等,其现行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年版一部,包括对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柠檬苦素的含量测定[1],但存在质控指标单一等问题。随着对吴茱萸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其活性部位及有效成分的研究也受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