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一定要学会用吴茱萸来辟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吴茱萸名满天下。 重阳节要插吴茱萸来辟邪,与古代一则故事有关,在《续齐楷记》中记载: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那天,你家将有大灾,我给你个破解办法,叫家里人都做一个彩色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胳膊上,然后登上高山,饮菊花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办理,傍晚回家一看,家里的鸡犬牛羊都死光光了,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 瘟疫来了,远离传播地点,外用吴茱萸来驱邪气,内服菊花酒来清热解毒,这则故事有相当的“合理性”。 吴茱萸外用,不但具有驱虫、抗菌的功效,还能温中散寒、止痛降逆、行气燥湿、镇痛镇静。学会外用吴茱萸,还真的能驱邪辟邪。下面是中医专业期刊报道的一些用法: 1.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 a.吴茱萸18g、肉桂12g,研成细末,醋调,捏成小饼状敷於双足底涌泉穴,用绷带固定,1天1次。治疗小儿口腔炎70例,全部治愈。其中用药3次以内痊愈者50例,最长不超过1周。[江苏医药1976;(5):11] b.吴茱萸12~15g(小儿酌减),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於双侧涌泉穴,24小时取下,一般敷1次即有效。治疗溃疡性口腔炎256例,治愈率达96.48%。[山东医刊1965;(3):23] 2.治疗呃逆 吴茱萸20g、苍耳子20g、肉桂5g,共研末。每次取10g,用醋调敷双足涌泉穴。治疗12例,大部分经治疗3天即可痊愈。[中医药学报1990;(5):33] 3.治疗肩周炎 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食盐各30g。先将食盐在铁锅内炒黄,再将以上中药拌炒至微变色为度,然后倒入布袋内,热熨患肩,同时作肩关节上举后伸等活动,日3次,连续治疗2天,第3天将上药水煎熏洗患肩2次。治疗64例,痊愈57例,好转5例,无效2例。[广西中医药1990;(2):8] 4.治疗黄水疮 吴茱萸粉1g,凡士林9g,制成10%的软膏,温水洗净患处后涂药膏,每日1~2次。治疗12例,全部治愈。一般用药4~6次即愈。[中级医刊1965;(7):455] 5.治疗湿疹 炒吴茱萸30g,乌贼骨21g,硫磺6g,共研细末,渗液多者撒干粉,无渗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1次,纱布包扎。治疗1100余例,有效率在95%以上。[中草药通讯1971;(3):46] 6.治疗疥疮 吴茱萸风干,粉碎,过筛,配成10%~15%的泥膏,洗净皮肤后涂药膏,1~7天为1疗程。治疗26例,全部治愈。[四川中医1987;(5):46] 7.治疗腮腺炎 吴茱萸12g,浙贝母、大黄各9g,胆南星3g,共研细末,醋调,外敷足心,患左敷右,患右敷左,双侧患病,左右均敷。每日换药1次。治疗100余例,疗效满意,单用敷药1~3天痊愈者约占2/3。[新中医1984] 8.治疗婴儿肺炎 吴茱萸研成细末,醋调成糊状,每日用3g,贴於双脚心,用纱布包好,24小时更换1次,连用3天。辅佐治疗85例,显效64例,好转10例,无效11例。[陕西中医1989;10(2):78] 9.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吴茱萸10g,研末,醋调成糊状,敷於双足涌泉穴,48小时取下。治疗8例,全部治愈。[新中医1980;(5):29] 10.治疗小儿腹泻 a.吴茱萸12g,研末,取未熟的热饭适量与药粉混合成饼,温度适中,敷於脐部,用纱布绷带固定,敷10小时。治疗35例,外敷1次治愈者28例,有效率为97%。[中级医刊1988;23(9):55] b.吴茱萸20g,研细,用醋调成糊状,敷脐部,胶布固定,24小时取下。治疗96例,1次治愈37例,2次治愈者51例,3次治愈者5例,好转3例。[陕西中医1987;8(10):461] c.吴茱萸6g,苍术7g,白胡椒2g,肉桂、枯矾各3g。共为细末,分3等份,每次取1份,用食醋适量调匀置於脐部,外用麝香虎骨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156例,痊愈147例,无效9例。[陕西中医1988;(1):43] 11.治疗小儿流涎 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於涌泉穴,男左女右,每次敷12分钟。治疗100余例,全部治愈。[新中医1980;(6):29] 另外,吴茱萸外用对高血压、胃寒、腰腿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高血压: 吴茱萸研末,每次取20-40克,以米醋调敷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很多人连敷12~24小后血压开始下降。 消化不良(胃寒型): 吴茱萸l10克,以食醋20毫升调成糊状,加温至40℃摊于洁净棉布上,贴敷于脐部,用胶布固定。12小时换药1次(若同时取吴茱萸5克、生姜3片煎服,疗效更佳)。连敷2~3次显效。 腰腿风湿冷痛: 吴茱萸15克,研末,以米酒拌匀,炒热,摊于油纸上敷患处,用布包扎,立即止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听说好多中药人看完都转了
- 下一篇文章: 熟记中药配伍表,你就是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