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配伍之谜君臣佐使中
(一)补气剂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白术、获苳、炙甘草各等份。 气虚证。(原方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人参(今多以党参代之)补中益气为君;脾气不足最易导致水湿内停,水湿一旦形成,又最容易困犯脾土,白术燥湿而助脾运化,为臣。获苳利湿而健脾为佐,甘草和中补益为使。 四药一补一和,一燥一利,成为后世众多健脾益气方剂的基础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详见后治脾剂。 2.玉屏风口服液。 黄芪g,炒白术g,防风g。 黄苗益气固表为君,白术健脾守中为臣,防风引药达表,搜剔风邪,为{使。常用病症有二:一是气虚不能固表之自汗;二是正气不足反复外感。 (二)补血剂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各等份。 血虚血瘀证。(原方主治: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用此。) 熟地黄补肾填精,精血同源,精生血长,为君。白芍补益肝血,当归养血活血,共用为臣。补益之品,最易生壅滞.故用川芎为佐,以行血滞。四物以川芎升发象春,当归活血象夏,白芍收敛象秋,熟地滋补象冬,四药而行一年之功,立意深远,为养血第一方。 (三)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八钱(24g),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获茶去皮,各三钱(9g)。 肾阴虚证。(原方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 本方为补阴经典名方。方中重用熟地黄八分为君,以补精填髓,直补肾阴。 山茱萸、山药各四分,一酸敛入肝补阴,一甘平入脾而气阴并补,二药通过滋补肝脾之阴,而间接起到补肾阴之用,为臣。此三药合而补阴,世称“三补”。仅凭此三味补益药,尚远不足以成就六味地黄丸之经典。 补益之品,因其味甘性缓,经常在补的同时,出现生邪、留邪的弊端。如熟地黄善补肾阴,但滋阴同时,即容易生湿化火,故佐以泽泻,泻肾中邪热水湿。山茱萸善补肝阴,但木能生火,木气太旺,容易郁而化火,故佐以牡丹皮,泻肝中邪火。山药善补脾之气阴,但其性涩守,不善行走,容易形成气壅湿停,故佐以茯苓,利湿健脾。 如此三补三泻配伍,使得六味地黄丸总体补阴而不生湿,益肝肾而不助火,其性平和,成为补阴方剂之典范。后世在此基础上,增加药味,形成了大量的地黄类方。如增加枸杞子、菊花,即可养阴明目;加知母、黄柏,即可滋阴清热加肉桂、附子,即可温化肾气(实际上,六味地黄丸是由肾气丸减两药而成,这里为了理解方便,姑且如此讲)。 但补阴之药终归滋腻。脾胃虚弱者,长期服用地黄丸,会加重脾胃负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可稍配合加味保和丸,每次1/3?1/2袋,以助脾运。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 即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各两分而成。 本方滋阴之外,尤善明目。 2.明目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获苳、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 本方以杞菊地黄丸为基础,增加归、芍和血,蒺藜、石决明平肝明目,而明目之功更显。 3.知柏地黄丸 即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各两分而成。 本方滋阴之外,尤善清解下焦之热,用于阴虚所致五心烦热(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梦遗等。 4.桂附地黄丸 即由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分而成。 本方以六味养阴为基础,佐以二药助火,令少火生气,而令肾气得充。此方即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肾气丸。 5.金匮肾气丸 由桂附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而成。 本方在肾气丸基础之上,增加引药下行,利湿清热之品,以防补益太过而化热生湿。此方本名济生肾气丸,无奈今日药厂错以金匮肾气名之,而将真正的金匮肾气丸易名作桂附地黄丸,不知其故,学者当明此,以免生误。 (四)补阳剂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 艾叶g,香附g,吴茱萸80g,肉桂20g,地黄40g,当归g,川弯80g,白芍80g,黄芪80g,续断60g。胞宫寒瘀证。 男属阳,女属阴。女性疾病,通常与寒、瘀二邪有关。无论月经不调、白带异常、乳腺增生、妇科炎症,病症纷繁,却常与寒瘀体质有关。 体质不加以改善,各种病症的治疗总会缠绵难愈,无法根治。本方即改善女性寒瘀体质之经典良方。方中重用香附行气活血散寒,艾叶温经活血,并用为君。 以吴茱萸、肉桂温暖胞宫,以四物并用养血和血,共为臣。再以黄芪益气,续断补肾为佐。本方已有成药。 ▌同类常用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同前)。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上古传承经典中医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专家详细介绍白癜风丸说明书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2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温里药之吴茱萸中药知识
- 下一篇文章: 中药学总结配伍用药总结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