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每日学吴茱萸胃俞
中药穴位每日学 01吴茱萸 辛、苦,热。有小毒,入肝、肾、脾、胃经。 温中止痛,理气止呕。 本品疏肝下气,降厥阴寒气之上逆以散厥阴之寒邪,故治厥阴头痛;用治胸腹胀满、呕吐吞酸,可以温中降浊,调和肝胃而止呕制酸。总之,无论治肝治胃或治中下寒湿阻滞,无不取其辛开苦降、性善下行之功。本品小量与寒药同用,以治肝火上逆、呕吐吞酸,以及湿热泻痢之证有效。 1.散寒止痛:①用于头额冷痛经常发作,日久不愈,兼吐涎沫者,与党参、生姜同用。②用于冷气腹痛,与小茴香、川楝子, 木香 同服,也可用本品与香油和酒煎服。③用于寒湿脚气上逆、腹痛、闷乱不识人,与木瓜、槟榔、生姜配用,如吴萸木瓜汤。④用于寒湿阻胃,胃脘胀痛、吞酸烦心,与 黄连 、高良姜配用。 2.理气止呕:①用于胃中虚寒,症见食后欲吐,腹痛,或干呕吐涎沫,可与炮姜同用;若为肝火犯胃,症见胁痛,吞酸,呕吐者,可与黄连同用,如左金丸。②用于口舌生疮,属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者,可用本品研末醋调贴足心。 3.温脾利湿:用于寒湿脚气、下肢足胫肿胀,可与木瓜、槟榔、苏叶等同用,如鸡鸣散。 1.吴茱萸与干姜,二药温中散寒功效相似,治疗寒郁中焦、脘腹冷痛等证,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干姜尚能温上焦,温肺以化饮止咳;吴茱萸还能温下焦,温肝以治寒疝腹痛,助肾阳以治寒泻,温营血以治经闭。 2.吴茱萸、黄连、生姜,三药均有止呕作用,然而吴茱萸温肝而治肝寒犯胃之呕酸,黄连能清胃而治胃中湿热之呕苦,生姜能温中而治胃寒上逆之呕水。 1.配黄连: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杀虫;黄连苦寒泻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除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同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所应,共奏清肝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诸证。 2.配党参: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良好的暖肝开郁、温脾燥湿、除逆止痛的作用,党参具补气和中之功,二药相配应用,温中寓补,功专散寒补虚,既可暖肝,又可暖脾,用于呕逆、吞酸、胃痛、吐利。本对药目前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证。 3.配五味子:本品辛苦大热,既能人中焦温胃暖脾、散寒燥湿,又可走下焦暖肝温肾而疗寒疝寒泻,对于肾阳亏虚、脾失温煦、不能健运所致的泄泻,用之甚宜;五味子酸温,有益肾收涩之功,与吴茱英同用,能助其止泻之效。二药配对,一偏治本,一偏治标,有较佳的温敛固涩之功,可用于脾肾两虚、五更泄泻之证。 4.配当归 :吴茱萸辛苦大热,能温中散寒,燥湿止呕,疏肝止痛,还能温肝肾而暖胞宫,治疗血寒经闭、行经不畅及腹痛等;当归味甘而重,辛而气轻,补血之中又能行血。二药合用,吴茱萸温散、当归行血以助之;当归温补、吴茱萸温经以行之。相辅相助,温经治血、调经止痛功甚著。 5.配木瓜:本品辛开苦降,专走下焦,温经散寒,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木瓜和胃化湿,舒筋活络。两药合用,一散一收,和胃化湿、舒筋活络、温中止痛效强,主治寒湿困脾、霍乱吐泻转筋,或下肢酸软无力、疝气腹痛。 阴虚火旺、肠虚泄泻者忌用。 内服:3~6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或研末调敷,或水煎洗。 胃俞 02 隶属经络 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胃疾,多食善饥,身体消瘦 功能 健脾、和胃、降逆 名称释义 胃,胃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功能作用 外散胃腑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定位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1.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脾胃疾患; 2.背痛。 操作 斜刺0.5~0.8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胰腺炎、肠炎等。 配伍 配中脘主治胃痛、呕吐; 配上巨虚主治泄泻。 附注 胃之背俞穴。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1] 2.《针灸大成》:“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翻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 3.《类经图翼》:“小儿羸瘦食少。”小茴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1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蒜生姜敷脚心能治咳嗽专家未经临床证实
- 下一篇文章: 颜氏中药渗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