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把茱萸仔细看聊一聊吴茱萸的毒理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可用于中药。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行经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的治疗。其实,在古代中国,吴茱萸可是有着较为灿烂的文化。耳熟能详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便指的是吴茱萸。杜甫在《九日蓝田崔氏庄》写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连诗圣杜甫都曾通过茱萸记感伤、抒愁绪。今天,我们就把茱萸仔细看看,聊一聊它的毒性作用。 吴茱萸,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1化学成分吴茱萸属植物中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香豆素、黄酮类、萜类(主要是苦味素)、色原烷和酰胺等大类,其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为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吴茱萸富含挥发油成分,其中以吴茱萸烃和吴茱萸内酯为主。 2现代毒性研究急性毒性 70%乙醇提取物15、30和60g/kg(按生药量计算)单次灌胃SD大鼠后,30和60g/kg吴茱萸醇提物可对大鼠产生一定的毒性,肝为其主要毒性靶器官之一,主要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及肝脏系数增加(部分可恢复),肝中央静脉及小叶下静脉周围肝细胞疏松,但试验期间并无动物死亡。吴茱萸不同组分对昆明小鼠急性毒性强度为:挥发油>全组分>醇提组分>水提组分。吴茱萸挥发油LD50值为2.70ml/kg,95%的可信限为2.58~2.84ml/kg;吴茱萸全组分、醇提组分和水提组分无法作出LD50,MTD试验结果按含生药量计算分别为15.6、70.6和80.0g/kg。针对于吴茱萸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的毒性比较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高度吻合。 重复给药毒性 亚急性毒性试验:吴茱萸水提物6、12和24g/kg(按生药量计算)连续灌胃SD大鼠4周。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的心脏系数、脾脏系数、肝脏系数、甘油三酯、总胆红素、肌酐和总胆固醇含量有明显变化。病理切片观察到吴茱萸各组的肝、肾组织均有细胞凋亡增多现象。吴茱萸挥发油和吴茱萸醇提物也使大鼠出现类似的生化改变。 亚慢性毒性试验:吴茱萸水提取物1.67、4.98和16.67g/kg(按生药量计算)每日灌胃SD大鼠,连续给药30和90d以及停药恢复性观察14d。肝是重要毒性靶器官之一,主要表现为肝脏系数升高、总胆固醇升高,量效关系明显。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表现为以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周围(或者是肝腺泡3带)为主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吴茱萸水提物大鼠给药后期及停药14d后脾肿大,呈剂量相关性。高、中剂量组大鼠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含量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对红系细胞具有一定的影响。 肝毒性 单次给药:1.1、2.1、4.1、8.2、16.3和32.5g/kg吴茱萸水提物(按生药量计算)单次灌服昆明小鼠对肝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显著,呈剂量依赖关系。1.35ml/kg吴茱萸挥发油单次灌服小鼠后,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均在给药后6h达到高峰;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吴茱萸挥发油可在给药8~72h内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 多次给药:吴茱萸挥发油0.25~1.25ml/kg连续灌服7d可造成昆明小鼠明显的肝毒性损伤,表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肝脏系数增高,病理组织学检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间质充血,呈现一定的量毒、时毒关系。吴茱萸水提组分在0.63~5.0g/kg连续灌服7d亦可造成类似的小鼠肝毒性损伤。 细胞毒性 MTT法显示,2、4μg/ml的吴茱萸次碱会使人正常肝细胞(HL)、人胚胎肾细胞(HEK)活力下降,并且抑制的程度呈剂量依赖性,相同浓度下的吴茱萸次碱对肝细胞的抑制作用大于肾细胞。 MTT法简介,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3毒性机制吴茱萸水提物可使肝细胞线粒体膨胀、空泡并开启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道,随着ATP耗竭及细胞色素C释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吴茱萸挥发油可致血和肝脏组织内丙二醛(MDA)和NO含量增加,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升高,GSH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下降。吴茱萸挥发油多次给药后可导致小鼠肝毒性损伤,其损伤途径与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后诱导脂质过氧化有关。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uyua.com/wzypzff/1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下
- 下一篇文章: 本草传奇故事止呕镇痛吴茱萸